编者按
近日,清华矣晓沅团队开发的作诗机器人「九歌」亮相央视黄金档节目《机智过人》。按照规定,「九歌」接受图灵测试:它与三位人类检验员一起作诗,由48位投票团成员判断哪首为机器人所做,如果两轮测试中,得票最多的都不是「九歌」,则通过测试。
结果「九歌」成功混淆视听,先后淘汰了北大陈更与武大李四维。场上人类诗人代表只剩清华核研院博士齐妙,两位「清华校友」舞台上以诗论道,舞台下同样诗意盎然。
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
上场前,齐妙、陈更与李四维组成了「思维更妙」组合,他们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九歌」所没有的人类情感。「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意贯通」,齐妙说,「这是我们的应对策略。」
节目现场,从右往左依次为主持人高博、矣晓沅、陈更、李四维、齐妙
第一个题目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为第一句做集句诗,「九歌」与三位检验员的作品打乱顺序后呈现如下:
第一首诗
心有灵犀一点通,海山无事化琴工。
朱弦虽在知音绝,更在江清月冷中。
第二首诗
心有灵犀一点通,自今歧路各西东。
平生风义兼师友,万里高飞雁与鸿。
第三首诗
心有灵犀一点通,小楼昨夜又东风。
无情不似多情苦,镜里空嗟两鬓篷。
第四首诗
心有灵犀一点通,乞脑剜身结愿重。
离魂暗逐郎行远,满阶梧叶月明中。
齐妙的诗被排在了第一首,出题人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敏锐地发现了她的一个问题,后两句中均出现了「在」字。虽然出现了失误,但真挚的感情获得了见证团成员的共鸣,由出现问题到获得认可,齐妙的心也跟着起伏,但多年的舞台经验让镜头前的她始终笑得从容。
钟教授又指出第四首诗第二句中「脑」字为仄声,不符合诗的格律,机智见证团也对第四首的情感表示怀疑。第四首诗很快成了众矢之的,被投票团选为最有可能是机器人所作的作品。公布结果时,作者陈更害羞地捂了捂脸,说为犯的错误感到有些汗颜。
「那么哪首是『九歌』所做呢?」主持人并没有公布答案,而是把悬念留在了下一轮,实际上,到最后观众也没法从节目中获悉哪一首是「九歌」的作品,研发团队代表矣晓沅在接受研读间采访时透露实为第三首。它在当时得了九票,四首中票数最少,钟老师曾点评:「第三首相当不错了」,见证团成员主持人撒贝宁也坦言比较喜欢第三首,之后还下意识时地补了句:「不会真的是机器人写的吧!」
左二为钟振振教授首战告捷让场上的矣晓沅喜出望外,但还来不及高兴,紧接着的第二题——以「静夜思」为题做五言绝句——让矣晓沅心头一紧,「计算机没有人去指导它,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所有的老师就是它学过的那些诗,所以越模糊越宽泛的命题,对它而言难度越大」,
第二轮的创作中,实力强大的李四维遣词造句相对古朴,本来期望以此与「九歌」区分开来,没想到投票团成员对拗口的古绝并不买账,他的诗以最高票数出局,本人也遭到淘汰。场上只留下了两首诗:
齐妙作品
孤月映轩窗,独吟愁夜长。
思君未成语,帘外露为霜。
九歌作品
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
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
矣晓沅的担心还是被证实了,钟教授在「九歌」的作品里看到了「静夜」,但在「思」的感受上明显不足,而齐妙的诗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情感优势。作为人类检验员,齐妙留到了最后,主持人高博不禁感慨:「齐妙齐妙真奇妙!」
「九歌」的成绩刷新了齐妙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她说:「没想到机器人的表现也能打动观众,人工智能正向着拥有情感迈进。」当机器人带着人的情感去作诗,齐妙把与「九歌」及两位队友的相遇比作以诗会友的过程,她用这样一句诗来形容:「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九歌」获胜后,矣晓沅说:「背后支撑『九歌』的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就像茫茫宇宙一样,它的心思其实我也不知道。」在场上时,他想到了鲁迅的一句诗:「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矣晓沅是清华计算机系研二的学生,他所在的实验室全称为「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导师正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著名的的孙茂松教授。
矣晓沅团队在研发「孙老师非常喜欢古诗词,自己也很有研究。很多年之前他就希望能让计算机进行诗歌创作,只是限于当时AI技术的水平一直没能实现。」
矣晓沅大三时提前在孙教授实验室做科研,在导师指导下做了初版的集句诗系统。年保研后,恰逢深度学习技术大发展,他们开始尝试利用深度学习写诗。
年9月,矣晓沅正式开启「九歌」系统的开发,一年多的时间里,「九歌」录入了从唐朝到清朝数千名诗人的30多万首诗,目前比较稳定的功能都已经上线,比如集句、绝句和藏头诗。
「要做一个简单的诗歌生成模型并不难,但是要构建一个效果稳定的在线系统就很难。」矣晓沅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构建系统上,他们不仅在模型上有创新,还在工程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九歌』获胜并没有带给我们多大喜悦,反而是在比试的过程中看到了系统的各种不足和提升空间。这次获胜,一方面可以说明AI技术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所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更多暴露出AI的不足。」
矣晓沅团队成员合影对机器人存在的问题,矣晓沅直言不讳:「机器只是通过大量学习掌握了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语法、句法、格律、用韵、意象搭配等规律,并在一定数学规则的指导下把这些规律加以改变和复现。虽然说是自动『作诗』,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直观的感受上,机器『创作』的都只是诗的表层,离真正好的诗作、离人类的情感相去甚远。」
进行AI领域研究时,团队一直坚持:不是为了让AI超越人类,而是希望造福人类,和人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九歌」存在意义正是以一种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厚积薄发,博观约取
相对于其他两位检验人——已经出版诗词鉴赏集《几生修得到梅花》的陈更、蝉联中国诗词大会多期擂主的李四维,齐妙能获得与校友「九歌」同台吟诗作赋的机会并不容易。
她在暑假接到节目组通知,先提交了自己创作的十几首诗词。「节目组导演催得急,几乎两天就要交一份」,那段时间,齐妙几乎把所有晚上的时间都留给了诗词。第二轮则是导演出题作诗。两轮下来,还要与总导演进行终极对话,谈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人工智能终究是为人服务的,我希望二者和谐共存。」
齐妙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与矣晓沅团队如出一辙,虽然场上针锋相对,但齐妙在迎战校友「九歌」时还是存有私心的,「其实作为清华人,我更希望让全国观众看到我们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带来的惊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旧磁带记录着三岁的齐妙背的第一首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从那时起,每次进入一首诗的场景,每次碰撞一个诗人的灵魂,都被她毫无技巧地称作「感觉」,直到发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当时全市举行古诗文诵读大赛,四年级表现欲很强的齐妙对五年级小姐姐领诵的角色跃跃欲试,「当时我一遍一遍地练习朗诵词《水调歌头》,希望可以引起老师的注意。」齐妙的小心思没有实现,但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她突然被词中思念兄弟的那份情感触动,不禁被古诗词的魅力所吸引。
就这样,齐妙由背诗到懂诗,二十多年的人生中阅读诗书古籍已成为习惯,参加《机智过人》前,齐妙从没有意识到要保存一些诗词创作,因为这早已融入她的生活,每天的日常自然无需特意记录。
今年暑假,齐妙过得有些疲惫,除了《机智过人》,她还参加了《加油向未来》、《一战到底》、《向上吧,诗词!》等多个节目的录制,排得紧的时候她几乎从一个场地到另一个场地连轴转,实现一个节目与另一个节目的「无缝衔接」,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两地间打车的间隙。录制现场漫长的候场时间里,核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齐妙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博士生的本职,一个人抱着电脑在安静的角落看文献。
录制节目的齐妙「我这个人就是喜欢折腾,停不下来。」
除了愿意尝试之外,齐妙选择如此忙碌的生活还因为希望实现自己的舞台梦想。作为一个具有文科情怀的工科生,齐妙始终没有放弃成为一名主持人的心愿。父母害怕她因此耽误学习,一度阻拦。大一时,齐妙的妈妈来北京出差恰逢她参加北京市的主持人比赛,亲眼看到了舞台上的女儿,齐妙妈妈的看法逐步在改变,「我用实际行动征服了我的父母」,齐妙谈起这段经历格外的兴奋。
「从那以后每逢有主持,我妈妈一定要我拍照片给她看。」研究生毕业时,齐妙妈妈将她所有主持的照片打印出来做成了相册,近百张照片每一张都精心地标注着时间和地点,厚厚的一本让齐妙十分感动。正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齐妙的舞台经验得以丰富,出众的表现也吸引了很多节目组的目光,因此节目也就越接越多。
齐妙原名齐厚博,「厚积薄发,博观约取」这句诗正好概括她的名字,她以此勉励自己,不知不觉中也竟把自己的经历也写进了诗。
来源:清华研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