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国殇楚辞中的挽诗,诗歌壮美的典

文/高登权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都会用很多方式来进行庆典,比如赛龙舟,比如吃粽子,比如在门上挂菖蒲和艾……这个隆重的节日,就是为了纪念楚辞的创始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候的楚国人。出生于楚国的贵族,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博文强记,明于治乱,擅于辞令,主张内修法度,外抗强秦,有着伟大的抱负。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后来,楚怀王听性谗言,疏远屈原,以至于兵挫地削。

顷襄王继位后,屈原遭到进一步的迫害,被放逐江南。他目睹政治混乱,国事日衰,忧郁悲愤,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自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五月初五这天定为端午节。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种新的诗体,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15篇著作。

屈原的诗歌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比喻奇特,文辞绚丽,贯穿着对理想正义的追求以及黑暗势力不妥协的抗争精神,闪烁着崇高的人格光芒,开创了我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

下面我们来看看《九歌》中的一篇《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是一首追掉阵亡将士的挽诗。他热烈颂扬了楚国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又是一曲爱国英雄战歌。

全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描写敌人突入楚军阵地之后近距离车战的激励场面。头四句以鸟瞰的形式展示整个战场的态势:楚军战士手持吴戈,身披犀牛皮甲,严阵以待,敌我双方的战旗多得把太阳都遮住了,敌人的队伍如黑云般压过来,楚军冒着密集的飞箭,奋勇迎敌,双方战车的车轴头交错,短兵相接的厮杀开始了。

后六句以类似现代电影特写镜头的技法,将楚方将士在车战不利的情况下,奋力拼杀,威武不屈的形象浮雕般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有的战车左骖倒地,右骖被砍伤;有的战车两车轮埋在土中,四匹马被绊住,动弹不得;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主帅挥动鼓槌拼命击打战鼓,激励战士死守防线,战场上日月无光,天怒神怨,战士们的伤亡惨重,尸横遍野。

后一部分直接表达作者对阵亡将士的悼念和礼赞,称颂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赞美他们英灵不泯,将成为鬼中的豪杰,永远受人尊敬。

与屈原其他浪漫主义手法的作品不同,《国殇》基本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着力刻画战场的细节,勾勒出了战国时代车战的逼真图景,同时洋溢着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激情,树立了诗歌赞美的典范。

我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词非常多,但各有各的特色,每个诗人所描写的角度都不一样,但是,其主题,基本表达的精神都差不多,都是保卫祖国而战,哪怕马革裹尸还,也是男儿形象,也是英雄气概,值得人们称赞。

屈原的《国殇》,也和其他诗人的表现方式一样,表现出一种积极的英雄主义思想,唯一不同的是,屈原站在忧国忧民的角度,细致地描写了战争壮烈场面,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深刻。同时,他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可以说,屈原的楚辞,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独树一帜,无愧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的体裁,与汉乐府、唐诗宋词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而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

以上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

请继续阅读下面作品:

《花木兰》7月24日北美上映:我们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钟南山唱《坚信爱会赢》:音乐能鼓舞士气?

电影《平凡世界之全民战疫》即将开拍:许多感动的时刻应该留下!

5·12:郑爽鼓励汶川粉丝!有些日子我们需要记住!

护士节:享受你鲜花沉醉中的温暖(散文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