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文学详谈大诗人屈原的生平,离骚二

今天来给大家讲的是屈原生平及其作品情况。屈原,名平(约公元前一前),生活的年代正是七雄并峙的战国后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结束诸侯异政的局面,统一中国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楚两国最为强大,有条件进行统一大业,因此相互抗衡,斗争激烈。而楚国的政治被一些毫无远见、只知享乐的腐朽贵族集团所把持,渐趋腐败,秦国则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大国。屈原出身于楚王的同姓贵族,二十多岁即任为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所以得到怀王的信任,在内与王计谋国事,出号令;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屈原的才能和地位,竟遭到一群腐败贵族的嫉恨,他们设法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昏庸的怀王果然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免去左徒的官职,迁为三间大夫,将他放逐于汉水北部一带。后来,楚怀王和亲秦派受了秦国的欺编,丧师辱国,怀王自己还被骗到秦国做了三年的俘虏,终于死在那里。当时,屈原流放在外,为楚国政治的腐败和国运的危殆,写出了沉痛的诗篇。楚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可能曾回到那都,但不久亲秦势力又一次抬头,顷襄王做了秦王的女婿,屈原又受到放逐江南的打击。在长期的流放中,在忧愁痛苦的愤恨中,他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眼看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秦国的势力紧逼楚国,最后郢都被秦将白起所破。他既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又不能坐视楚国的灭亡,于是自投长沙附近的汨罗江而投。屈原的悲剧,也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二十五篇,但没有具体的篇目。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所载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王逸所记篇数虽与《汉书·艺文志》相符,但后人对这些篇目仍旧提出不少疑问。象《渔父》,王逸自己也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所以不应算在二十五篇之内。而《招魂》,司马迁以为是屈原的作品,而王逸却归为宋玉之作。又如《惜往日》、《悲回风》、《远游》,是否为屈原所作,后人也有怀疑。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对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也在所难免。但大多数作品出于屈原笔下,这是可以肯定的。“离骚”二字有哪些不同的解释,《离骚》的写作年代约在何时《离骚》是屈原的重要代表作品。关于“离骚”二字,历来解释不尽相同。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这样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离忧也。”班固则云:“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汉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序》)即“别愁”之意。王逸的理解与司马迁的“离忧”应该说是一致的。据近人游国恩考证,“离骚”是“劳商”二字的不同写法。他认为“劳商”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名称,因此,《离骚》也是古歌的篇名。郭沫若同意此说,因《楚辞》中本有用古歌作为篇名的,如《九歌》、《九辩》等。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离骚》作于楚怀王时,是屈原前期的作品。另一种则认为是屈原在顷襄王时再次流放江南时所写,是后期的作品。就作品的内容来考察,《离骚)作于后期流放江南时写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在《离骚》的一些句子中所提到的地名,如“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以陈辞”、“朝发韧于苍梧兮”、“九疑缤其并迎”等中的沅、湘、苍梧、九疑(九嶷山)等,都在江南。重华,即虞舜,相传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屈原要向舜陈辞,便是说自己要到九嶷山去。另外,在《离骚》中还常常出现一些迟暮叹老的感情、绝望的心绪和决死的词句。这和他一再遭受挫折的现头是分不开的。所以说《离骚》是屈原晚年的作品,还是比较合乎实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