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一脸懵逼系列,带你装逼带你飞,屈原九

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九歌(屈原)

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1)  正逢吉日时辰良,

穆将愉兮上皇。(2)  恭敬肃穆娱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3)  手抚长剑玉为环,

璆锵鸣兮琳琅。(4)  佩玉声轻彩色鲜。

瑶席兮玉瑱,(5)  华贵祭席玉压边,

盍将把兮琼芳。(6)  满把香花供神前。

蕙肴蒸兮兰藉,(7)  蕙草裹肉兰做垫,

奠桂酒兮椒浆。(8)  桂酒椒浆齐敬奠。

扬枹兮拊鼓,(9)  高举鼓槌将鼓敲,

疏缓节兮安歌,(10)  拍节疏缓歌声悠。

陈竽瑟兮浩倡。(11)  竽瑟齐奏放歌喉。

灵偃蹇兮姣服,(12)  神巫起舞美服装,

芳菲菲兮满堂。(13)  香气四溢飘满堂。

五音兮繁会,(14)  众音交会动四方,

君欣欣兮乐康。(15)  上皇欣喜赐安康。

注释:

(1)吉日:吉祥的日子。辰:时辰。辰良:即良辰,因要与下文押韵而倒置。古代以天干纪日,地支纪时(辰)。(2)穆:恭敬肃穆。愉:同“娱”。此即指楚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朱熹《楚辞集注》)。娱神,使神灵得到愉快、欢乐,以降福于人。上皇:即东皇太一,为诸神之中神位最高的神。

(3)珥:指剑柄上端像两耳突出的饰品,即剑环之类。

(4)璆(qiú):即璆然,形容玉石相悬击的样子。锵(qiāng):锵锵,拟声词,此指佩玉相碰撞而发出的声响。琳琅(línláng):皆美玉名。琳,青碧色玉,班固《西都赋》:“琳珉青莹”。琅,即琅(gān),珠形玉。《急救篇》注:“琅,火齐珠也。一曰石(按古称玉为美石)似珠者也。”琳琅,在此指各种色彩鲜明和各种形状的美玉。

(5)瑶:美玉。瑶席:此指珍贵华美的席垫。玉瑱(zhèn):瑱,同“镇”,用玉做的压席器物。

(6)盍:同“合”,聚集在一起。琼:赤色玉。琼芳:此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

(7)蕙:香草名。肴(yáo)蒸:亦作“殽烝”,大块的肉。藉:垫底用的东西。

(8)椒浆: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9)枹(fú):鼓槌。拊:敲击。

(10)安歌:歌声徐缓安详。

(11)陈:本有宣扬的意思。《礼记·表记》:“事君欲谏不欲陈。”这里指下述竽、瑟等乐器之声大作。倡:同“唱”。浩倡:指大声唱,歌声洪亮,气势浩荡。

(12)灵:楚人称神为灵,称巫也为灵。这里指用歌舞来娱神的群巫。偃蹇:绰约的舞姿。姣服:美丽的服饰。

(13)芳菲菲:香气浓郁的样子。

(14)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声调。繁会:众音汇成一片,即齐奏。

(15)君:这里指东皇太一神。

鉴赏: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东皇太一》是《九歌》的首篇。这首诗曾被疑为是整个祭神典礼中的迎神曲(见闻一多《什么是九歌》),但从本篇内容来看,它写的只是众神中的一神,被祭祀的神只是“东皇太一”,与后面各篇诸神的描写并无联系,因此迎神曲的说法,似还值得商榷。但是这篇诗确有它的特殊性。这首诗叙写了祭神的场面、盛况,但受祭的神并没有出场,这就与后面多数诗篇不同,后面诸篇(除《国殇》《礼魂》外),都有受祭神出场,甚至生动地写了他们的故事,而《东皇太一》则只有祭祀场面的描写,而无神灵的活动。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九歌》中的其他一些篇章,所描写的乃是诸如日、云、山、川等自然神,而“东皇太一”却是属于凌驾于自然神之上的所谓“上皇”尊神。自然神产生于万物有灵论,即泛神论,而作为皇天上帝的宇宙大神,却是经过人们头脑进一步抽象化的产物,一般说来,它往往带有地上君主的投影。在人们心目中,它创造一切,统治所有,因此具有无上神威。但从形象来说,它又带有笼统性。古人对这种神往往表现为崇敬有余,而亲切不足。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神秘感和威严感,而不像自然神那样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人情味。但《东皇太一》一诗,却以特有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再现了古代祭礼的隆重场面,表达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诚的宗教感情,以及当时人们企图通过娱神、敬神活动,而获得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东皇太一》篇幅不长,全篇仅十五句,但它极为成功地写出了一场祭礼的盛况,以及在这场祭礼中所特有的严肃而热烈的气氛。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诗中首先写这场典礼是在特选的吉日良辰举行的,正是在这美好的时日,人们集合在一起,以十分敬畏的心情来参加这次祭拜造物主的活动。诗歌开端,即表现了这场祭礼的隆重性。接着写典礼开始。首先出场的是这场典礼的主祭者——一个繁饰盛装的巫师。“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他身携长剑、腰佩美玉,且一举一动之间,好不恭谨、严肃!我们看他入场时,手抚剑环,唯恐发出声响,完全是一副小心翼翼,恭谨谦和的样子。这一“抚”剑环的动作细节描写,无疑增加了典礼上的肃穆气氛。下句又写这位主祭者腰佩五光十色的美玉,而这些悬佩的美玉,又随着主祭者的进退,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锵鸣”。抚剑环表现了气氛的肃穆:玉石锵鸣,其声细微,非要在十分静谧的环境中不能听到。因此,轻微细小的玉石碰撞声,同样烘托出典礼上的安静、肃穆气氛。同时,佩玉锵鸣,还表示着人物进退合礼,动静有节。《礼记·玉藻》篇说:“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因此,佩玉锵鸣,还暗示着这位主祭者彬彬有礼和举止如仪的体式和风度。

“瑶席兮玉瑱”以下四句,写的是摆在祭坛上的供物。宝物、鲜花、香食、美酒,表现出献祭者们的一片虔诚之心。瑶席、玉瑱,显示祭礼的隆重和典礼的规模。《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故这里写用“玉镇”,表示了典礼的隆重性。又献物中馥郁的香花,精美芬芳的肴酒,既表现奉献者的美意,也显示着受享者“神格”的高洁。

在此之前,典礼一直是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的。当奠酒以后,乐歌声突然而起,气氛骤然活跃起来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这三句诗写出了在祭礼上依次奏乐歌唱的热闹情景。首先是鼓师高扬鼓槌有节奏地敲响鼓点儿。伴随鼓点儿而起的是合唱队的歌声:稀疏的节拍,缓慢的节拍,平缓徐徐的歌声,缭绕在祭堂上空,更给人带来一种肃然起敬的感受。随后则是竽瑟齐鸣,纵声高唱,强烈地表达了对天神的颂赞之情。

随后,祭礼进一步达到了高潮。紧跟着鼓声、吹竽声、弹瑟声和高亢震耳的歌唱声,更为热烈的场面出现了:“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一群男女巫师,身着五颜六色的美丽服饰,手持鲜花,翩翩起舞,从而香风四溢,充堂盈室。婆娑的舞姿,令人眼花缭乱,扑鼻的花香,使人心旷神怡。祭礼仍在持续地进行,热闹的气氛也不断高涨:“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最后,在五音交汇,繁声四起中,隆重的典礼结束了。人们依稀地感到,天神在安享了祭品和人们普遍虔诚的颂赞之后,已心满意足,从而下界的人们也受到福佑,安康、幸福的生活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这首诗从选日择辰开始举行祭典写起,形象地再现了一场具有原始宗教气息的祭礼活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自己也亲临现场,看到了主祭者的服饰动作,闻到了祭坛前供品的馨香,观赏了楚楚动人的乐舞,并随着诗中对祭礼进程的生动描写,而心神摇荡,感情起伏,并最终得到了上天的一次祝福。宗教观念是不可取的,但通过初民的这种活动和信仰,使我们领略到初民们所特有的心态和愿望,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需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