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手老福鸽上线,网文写手还有前途

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xwow.com/shenghuo/baike/3053.html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吐槽LOFTER推送的AI写手“老福鸽”。输入“故事引子”,就可以生成专属于你的故事。说实话,我根本没有预料到,机器这么快就能写小说……

我看了下,过往以“咕精”相称的网友们,在试用后,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态度:

以“磕粮”为主的读者纷纷表示“不担心北极圈会饿死啦”,虽然官方炖的故事,逻辑有所欠缺,从警匪、悬疑,到言情、仙侠,赋予的情节千奇百怪,不过偶尔也会生产戳中灵魂的精品。

作者们表示“这是官方来激励作者的吗?”能感受到,人工智能数据库里的“梗”并不多,相比于“智能”而言,更接近于“拼贴游戏”。

另一些读者发现输入“故事引子”,在按系统要求,用“”框出主人公后,系统给出了“男妈妈”等骚操作…

究其原因,还要从人工智能走进写作说起。

01

最早期的写作,由于信息匮乏,无需借助任何资料,仅凭借复杂处理器——大脑就足够完成。随着知识的逐渐丰富,有闲钱的富裕之家,开始藏书,披上文化领域最早的“外挂”。就像看电影一样,第一排的站起来,后边的也不得不站起来。再加上“功名利禄”的捆绑,信息“外挂”加码的浪潮,逐渐汹涌。

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用爆炸来形容,也是我们从“信息加法”走向“信息减法”的转折点。

在总量上减,在匹配性上加。毫无疑问,现在的突破口指向了“匹配”。

不难发现,“外挂资源”,在协作中的参与度与日俱增。甚至有些自媒体人,在机器写作之后,采用增减字数、调换语序、同义词等,抄袭机器的成果。

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

人工智能+写作,是在需求的刀尖上起舞。

写作需求这个东西,小到朋友圈的文案,大到一字千金的广告、公关稿、“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新闻稿,关乎着灵魂的窗口,关乎着社会影响力,商业价值不可谓不大。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年后腾飞的产业大都具有一项共性:产出一定量收益时,他过程中的垫资较少。

前几年,有句比“老白干”更残酷的话叫作:年终奖不够,钢筋来抵。

要知道,在农业、土木、建筑等领域,巨额垫资在增大风险的同时,也损失了生产周期内的利息。像互联网、教培,以及遍地开花的数据分析公司,都属于轻产业。

因此,作为轻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向来不缺乏垂涎者。近年来,诸如某音、某宝等APP,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的浏览记录,窥探用户喜好已经屡见不鲜。

试想,如果通过后台,分析过往“转赞评”的记录,再使用AI,生成满足各人小众爱好的作品,就像“御用写手”那样。想必在注意力市场上,能轻松拔得头筹。不再需要“写手、编辑”等低端劳动力的文化产业,资本本身也喜闻乐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微博上之前有张图表详细展示了,人工智能代替各项工作大致所需的时间。可以看到,最难以代替的职业,除了人工智能科学家,便是雕塑家、音乐家、作家……几乎全都是艺术类。

与制造、养老、体育、生产领域对比起来,写作领域的人工智能青涩而稚嫩。这是因为,相较于工程行业的准确性,艺术领域的美学理解,给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美感”正是写作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人工智能没有感受,不会理解,和TA谈论美更是天方夜谭。傅庚生在文学作品品鉴中提出了52点要求,一方面是“谶语、诗忌、练字、剪裁”等技术性诀窍,更多的则诸如“兴会、彻悟、渊雅、高格”等。若要生产出有意境的作品,符合读者的期待,则势必要求AI的数据库,将精神世界逐步落实成编程代码。

这说到底是一种模仿。我们用文字勾勒自然,机器用算法模仿我们。其实模仿不一定是件坏事。

大家看热搜就会发现,比如“凡尔赛”,曾经是个专业词汇,在业内平平无奇,被模仿套用出圈后,倒是迎来了井喷式的繁荣。

那机器模仿我们写作,有前景吗?我认为不一定,但其间擦出的火花,想必是绚丽的。

02

那我们看看现在的人工智能走到哪儿了。

年,中学生梁某开发了五言绝句的写作程序,作诗耗时约30秒。年8月,腾讯机器人“dreamwriter”,展示了资本对这个领域的野心。

我找了下近几年机器写作在各领域的进展,发现技术挖掘点,主要以下三方面:

其一,追求手工码字望尘莫及的时效。

在新闻领域,填空式写作,典型的,比如中国地震台网写稿机器人,仅用25秒,就交出了地震新闻稿。

其二,高密度、高相似性、高需求量的广告宣传语。

对此,淘宝、京东分别独立研发了“阿里AI智能文案”与“李白写作”。

以上两方面更多侧重于拼贴,面对规范用语,按照“主谓宾……主谓宾”的节奏拼贴下去,思维方式上更容易编程。

但是,诗歌的用语就不那么规范了。对此,我重点深挖了诗歌领域的“当红小将”——微软小冰、清华九歌。

年,“清华九歌”系统与三位年轻诗人现场对弈,并当场通过了图灵测试。图灵在他《计算机器与智能》开篇提问:机器能否思考?

通过图灵测试,意味着,当场的观众并不能分辨,哪些诗是选手写的,哪些是机器生成的。这可真叫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男默女泪。部分观众表示,时不时出现的“陌生”词语表述,让诗文更有韵味了。

要知道,诗歌区别于小说,允许错误、允许混乱,甚至将之视为艺术,而小说对此的容忍度就低得多。

当然,尽管机器写作在速度、知识面,以及成熟的板块化领域,叫肉体凡胎的我们望尘莫及。

但TA依旧存在致命弱点。

就是模板痕迹强。

可读性差。

几乎都是旧有材料的拼凑。

总结一下,带不来新的审美享受。

本来想拿“读者”二字,测试一下“清华九歌”作诗系统的。考虑到这样“九歌”连抄也没法抄,那咱拿“客官”二字一试。

首句末三字出自晏殊的《蝶恋花》的“碧玉高楼临水住”,次句出自丰子恺“春色似杭州””。后两句不再多说,言儿总之,就是这种玩法。

模板在生活文案中出现无可厚非,不过在高端的广告和小说编剧中,一旦出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像重复一个已经被看穿的魔术一样,让人无法忍受。

所以高端的写作领域,机器写作无法代替。并且由于机器写作的普及,作品质量逐渐两极分化后。

低端文字从业者逐步退出市场,高端从业者,在机器学习速度的追赶下,会进一步推高精品内容的水准。

这听起来像个逃亡游戏。

03

那现在,咱回到人类创作者的主场。

小说家得是杂家,得绞尽脑汁,与他笔下每一个角色共情。

用一个人的阅历,书写一群人的人生,并且读者老爷们对“身临其境”还有相当高的要求。这就会带来两个问题:

一方面,情节老套。

在最初的创作激情消退后,创作者会发现:以穿越文为例,他需要描写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朝堂的暗流涌动、利益较量的谈判场合、前宅后院的家族生活……这些都对创作者的阅历和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有价值的灵感可遇不可求。

除了梦境赋予之外,可持续的创作灵感,要么来源于生活,要么提纯于日常的阅读输入。

不得不说,绝大多数小说作者的本职工作两点一线,困锁在流程中,重复性强,类似于行业内的一颗螺丝钉,生活可谓乏味。即便是文化从业者,也缺乏和人间百态的近距离交流接触。

在信息茧房的大背景下,能接触到的世界,仅是很小一部分。

这部分的欠缺,还就得靠人工智能来补。

疫情期间,有位资深编剧在B站讲课,听说十分叫座。谈到,一名编剧最宝贵的东西,是他的素材本。上边记录的碎片化的材料,在卡文的关键点上,翻上几页,能起到可乐+曼妥思的效果。

既然素材的关键在于“随机”,那么包罗万象的人工智能,或许能充当破壁机的作用,把“随机”这盘蛋花汤打得更散。

下限较高,上限可观。

或许这才是人工智能在写作领域最恰当的位置。

-END-

思考深度问题,关怀人间百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