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互联网指北,作者
双桥君,编辑
蒲凡
有没有全网刷屏不确定,但我相信媒体老师们一定知道,度晓晓写高考作文了。
6月7日,在高考作文题目公布的 时间,百度推出的“ 高考数字人助理”度晓晓交了一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的材料作文,被曾经的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打了48分。
不仅如此,按照官方通稿说法度晓晓还可以在40秒生成40多篇作文——用一篇高考作文规定字数计算,理论上它能够分钟的语文考试期间,至少产出70万字。这个体量,即使笔耕不辍的唐家三少也要写上两年,万字的《凡人修仙传》,忘语连载了快6年。
用分数和字数做底气,官方通稿和后续几十上百篇产业解读稿都在最核心的地方高亮一句口号:“AI技术‘高考通关’,AI创造内容元年已至”。
不过高喊出这句口号其实比“AI写高考作文”更有技术难度,因为“AI创造内容元年已至”这个话术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
一方面,行业常识告诉我们,大厂对外的传播策略都经过了审慎的思考,包含自我洞悉、行业观察、业务线中远期规划,用到的参考资料足够和外部舆论形成足够的信息壁垒,没必要在“正不正确”这件事上纠结太多时间。
但AI创作实在太不冷门了,按照web3时代熟悉的时间节奏,历史悠久到已经有些“中兴”的味道。
AI新闻写作就是十多年前的事,应用范围包括自动生成有关财报、体育赛事、地震灾害的报道,被认为极大提升新闻编辑效率。新华社早在年就启动了“快笔小新”完成体育财经类新闻自动写作。年九寨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 时间发布的消息,就来自机器人编写。
AI也写过诗,明星产品是清华大学开发的九歌系统,年亮相央视《机智过人》;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在年推出乐府写诗;小冰不仅出过“诗集”,还以化名“通过了毕业考试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毕业生”。
拿高考炫技AI更是人工智能产业的保留节目,背后逻辑都是相通的:全民议题帮助这个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获得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