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之美,也饱含了禅宗的神韵,后世人尊他为“诗佛”。
《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诗。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五绝,表面上看,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平淡无奇。单独看每一句,既没有美丽的景色,也没有动人的情语。
诗中的景物,只有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
诗中的人物活动,也只有三个词:“独坐”、“弹琴”、“长啸”。
但是,四句诗合起来,却意境高远,让人回味无穷,有物我两忘之感。
开始的一个“独”字贯穿了全篇,诗人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和屈原《楚辞·九歌·山鬼》中“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三句常见的理解是:深林之中没有人知晓我的存在,这样的解释与本诗的意境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这里的“不知”可以理解为“深林”和“人”互不相知,就像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简单的说就是物我为一,不分彼此,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四句诗人则跳出了画面。从画面中跳出来的诗人,看到了当空的明月、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的竹林、竹里馆以及诗人自己。
诗歌意境的形成,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正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的艺术境界:“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在一个静谧如水的夜晚,明月高照空明澄静,一切都是那么平和、自然、安闲自得。
不需要高朋满座,不需要高谈阔论,甚至什么都不用想。
在这样的时刻,时间是属于你一个人的,空间是属于你一个人的,你只属于大自然。
多想一个人背起行囊,跋涉万水千山,饱览尘世繁华,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望。
怎么办?独坐一片寂静的竹林,弹奏几个不成调的音符,唱几句不成调的歌词,虽然无人聆听,但有天上的那轮温馨的明月与我相伴。
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是一种心情,孤独不仅是感受,更是是一种对生命的领悟。
这样的时刻,孤独是如此的美丽,一切语言都是多余。
何须观众,自己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