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唐代·刘禹锡
1.刘禹锡长期居于边陲之地,此词有可能是在贬所写,秋风起,雁南飞,勾起了他的孤独。这首诗的内容,与江淹《休上人怨别》中的前两句一样,都是“西北风来,楚客心悠闲。”
2.这首诗的题目是“秋风”,第一句是“秋风从何而来”,这一句突如其来的问题,让人联想到了秋风的突兀和突兀。再往深一层想,就会发现,这个问题里,似乎隐藏着一种对秋天的恨意,就像李白的《春思》中的“春风不相识,为何要入罗喉”。当然,秋风是无形的,也是无处不在的,从哪里来,都是无从得知的。这句话虽然是问话,但诗人的用意却不在深究,于是便用“萧萧送雁”这一句,描写了风中的萧瑟之声,以及眼前的大雁。于是,无形的微风变成了有形的景物,把不知从何而来的秋风,写进了诗里。
3.这首诗的开头两首,应该是源于屈原的《九歌》中的“风声飒飒,树木萧瑟”,以及《秋风辞》中的“秋风吹过,白云飘过,草木枯萎,雁归。”而可以与这两首诗结合起来的还有韦应物的《闻雁》:“故乡在哪里?想着想着,就觉得很舒服。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诗以“我为事,以情为景,先作“归思”,后作“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一书中指出,以这种方式写作,“其情自深”,若用“倒转说”,那就是平庸之作。然而,诗歌没有固定的规律,无法一概而论。《秋风引》的开头两句,“秋风起,鸿雁南来”,与韦诗的后半句一模一样,正好颠倒了韦诗。这幅画,是从远方的落日,从远方而来,从对着远方的人,到对着远方的人,开始了对着秋天的大雁的想象。至于魏诗的前两句,则是在最后才能写出来。
延伸“朝来一人一树,先闻一声”,将画笔从“雁群”,移到地上的“庭树”,又从“思乡”的“楚客”身上,一步一步地走来。“朝来”一句,前一句是“秋风至”,后一句是“萧萧”,不是回答,而是回答。这意味着,秋风来无影去无踪,无处不在,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秋风似乎就在院子里,就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