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的诗经楚辞至汉诗,风意象被

风作为自然现象之一,其形态不受四季变化的束缚,始终以一种自由的状态飘荡于天地之间。因此,在古典诗歌中文人非常喜欢以风为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

风作为一种客观物象开始承接文人情感寄寓主要是在汉代以后,而这之前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神秘的大自然力量而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风由神秘逐步迈向情蕴深长,见证着文明与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

《诗经》中的风意象

据统计《诗经》中的风意象有18处,主要在《国风》《大雅》和《小雅》之中。其中《国风·邶风》5处,《国风·郑风》3处,《小雅》6处,《大雅》4处。这些风意象大致可以分两类:爱情婚姻类和行役艰苦类,还有一部分是单纯的自然之风,并无实际意义。

“风”隐喻爱情婚姻。风意象在人们早期的思维中,就有男女婚媾象征之意,这主要与“风”含有“牝牡相诱”的意思。在《诗经》中有多篇以“风”起兴,表达男女情爱的思恋。如《郑风·风雨》:

这首诗写妻子与阔别已久的丈夫重逢时的诗。诗人采用即景抒情的方式,表达妻子与丈夫相遇时那种喜出望外的喜悦之情。整首诗都以“风雨”起兴,表现了主人公从心绪烦乱不平,到想念几乎致病,以至于失望愁苦,到欢喜无限的心路历程,语句简单而意蕴无穷。

“风雨”意象的悲凉内涵从“凄凄”到“潇潇”逐步加深,烘托主人公在风雨交加之夜难以入眠,内心充满焦灼。最后所念之人终于归来,风雨则是此时惊喜意外最佳的见证。

《邶风·谷风》则是弃妇的哀怨,“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主要描述了一对夫妻于家中生活条件变好后,丈夫另觅新欢,将女子无情抛弃。丈夫的喜怒无常仿若这突来的大风大雨,将女子内心的期望一一浇灭,只得借这风雨来诉说自己婚姻的不幸。

综上可知《诗经》中关于爱情的“风”多被赋予悲伤、愁苦的内涵,思妇的期待,弃妇的哀伤,在风意象的烘托下散发着感人的力量,使人读来不禁悲叹。

“风”喻行役苦难。早期是奴隶社会,底层百姓在生活中处处遭受压榨,在艰苦的行役之途,以风来诉说不满。“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榖,我独不卒!”

“飘风”为暴起之风,在行役路上悲从中来,怨在位者不体恤民情,使得人们生活艰难。“发发”“弗弗”的冷风,散发着一股冷酷无情之意,由于一直行役在外,连父母都不能赡养,实在悲痛。从行役者的悲叹中,可知统治者的腐朽与残暴,让无数家庭难以团聚,流离失所。

《诗经》中的风意象都是以比兴的方式而呈现,是物与情之间的传播媒介,情感比较单一,但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楚辞》中的风意象

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因此来去自由的风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它可以带来雨水滋润庄稼,也可以带来灾难毁灭生活。对于这种力量人类充满了渴望,于是给它赋予神性,祈求庇佑,风神由此而生。

《楚辞》中风的神性尤为突出,风是神灵降临的预兆,是神灵远去的凭借,在《九歌》中频频出现。《九歌》共十一篇,前九篇祀神,第十篇《国殇》是祭鬼,第十一篇是尾声。而神的到来人们无从得知,只能看到风吹动身边的草木摇晃,水波荡漾,便以此为依据感应神灵的到来。

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它撩拨万物,因而我们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古人对这种飘荡于天地之间的风充满了幻想,便想着可以凭借风可以自由飞翔于天空。《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就是一种旋风,顺风而于天空中飞翔是庄子奇特大胆的想象。

现实生活中,除了拥有翅膀的动物可以乘风而飞,其他生物皆未有这种能力。于是人们就开始幻想,在自己制造的想象世界里乘风远游。“遡高风以低回兮,览周流于朔方。”“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等,都是将风作为凭借于天地间自由穿梭,最终帮助自己达到理想境界。

在《楚辞》经常将风作为凭借得以与神灵对话,一方面展示了楚人浪漫而又奇特的想象;另一方面展示了楚地神秘而又独特的文化。

风会随着季节的变幻而形态不一,时而温暖时而寒冷,如同人的情绪一样多变无端,非常适合承载人复杂的情感。《楚辞》中有一部分“风”意象则是抒发个人情绪之风,以秋天萧瑟之风见长,触物动人,呈现出悲伤、苦闷的特点。这些悲风的诗句多见于屈原的《九章》,寄托了屈原内心的哀痛。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诗人登上鄂渚的高岸,回望楚国不禁忧从中来,于是慨叹秋冬时节的大风凄寒以抒发内心的痛苦;“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悲悯疾风摇落蕙草,内心忧伤愁思郁结;“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猛烈的秋风突然刮起使得草木为之动摇,感念自己忠直为国,却始终得不到君王的待见,心中忧伤郁积,仿佛这秋风也格外冷酷。通过对屈原《九章》中

“秋风”意象的赏析可知风意象在此期间有了触物动人的感发力量,相比原来的自然之风增强了抒情性,悲风的抒情方式由此而开始,直接影响了曹魏时期诗歌悲风特点的形成,也为风意象的发展增添了浪漫的抒情方式。

汉代诗歌中的风意象

诗歌题材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表现都不尽相同,诗歌意象亦是如此,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了汉代,时局混乱,政治黑暗,文人们生活在一种惶恐不安的社会中,言论不够自由,便寄情于诗歌中,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不同的意象传达出来。

“风”意象在汉代诗歌中亦有发展,其在整体内涵上继承了《楚辞》浪漫悲情,乐府诗歌则是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特点,由此风意象逐渐成为文人诗作中的固定意象。

早期汉代诗歌中风意象抒情性的体现主要以刘邦的《大风歌》和刘彻的《秋风辞》为代表: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一种雄伟壮阔的景象,作者描绘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一方面象征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如风云激荡,斗争尖锐、激烈;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自己在力挫众敌、开创帝业过程中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

而刘彻的秋风则是具有浓厚的感发意味:“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以景物意象构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界,飒飒秋风、悠悠白云、阵阵归雁、片片黄叶,在视觉上营造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境界,由“秋风起”而感发,情绪由此逐渐蔓延,来抒发自己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乐府歌辞中的风意象逐渐从《诗经》的比兴、烘托手法中分离,转向对融入情感的景物描写。在风的选择上,依旧以“寒风”“秋风”“北风”等萧瑟之风入诗,以哀风写哀情。

乐府的风意象不再是简单地烘托、渲染,而是注入浓厚情感的风,使得情景交融,拓展了风意象的抒情意《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主要抒发的是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诗歌中的风意象则是将悲情发挥到了极致,具有鲜明的感伤特点。

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抒发的是人生短促无常的悲叹,人生一世,如旅客暂寄客舍,如卷在狂风中的尘土,短促迅疾,转瞬即逝。《古诗十九首》中风意象的抒情性强烈,不再是单纯的描述而是将写景与叙事结合,具体到社会现实层面,因而其悲情力量极具深度和广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