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嘉《拾遗记.洞庭山》记:“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老??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其山又有灵洞,??采药石之人入中??乃见众女,霓裳冰颜,艳质与世人殊别。??虽怀慕恋,且思其子息,??而达旧乡。??问之,云:‘远祖入洞庭山采药不还,今经三百年也。’其人说于邻里,亦失所之。”
《拾遗记》说的故事,其实说的就是屈原隐居洞庭山的故事。《长沙府志》直接写为《屈原隐居洞庭山》,而山洞中的仙女,看来看出很有屈原《山鬼》的影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王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著名方士,道教楼观派的大师,他的《拾遗记》是今存十六国时期最著名的志怪小说。其写作时间当为公元年前后,离屈原沉江时间年上下;此文后人列入野史,相当于一个传说。
中华古诗文萃(屈原卷)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购买公元前年,屈原第二次流放到的是洞庭青草湖,他来到罗子国地的磊石山,选择在磊石山对岸(相隔十里江面)的凤凰台南罗人所立的先祖庙南阳庙里居住下来,后来此山被人名为玉笥山,《湘中记》云:“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与磊石山正对的两个山头后人南名汨罗山,北名凤凰台。公元前年屈原在此闻听秦将白起破楚郢,经痛苦思索,写《怀沙》后,在端午节怀石自沉殉国汨罗山前河泊潭。
楚人将屈原尸体打捞上来后,就在此将屈原安葬,并在此修庙纪念屈原,把端午龙舟也交给了纪念屈原。
而河泊潭被后人名为罗渊、屈原潭、汨罗渊、汨罗、汨罗江,史记《屈原列传》之后,汨罗名就固定成为后世纪念屈原的地方。《水经注》记“渊北有屈原庙,汉未犹存”正是此地。
未围垦屈原农场前,磊石山含坡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4公里;其余脉直到汨罗黄市,按县志记载折算有10多公里长,是民间传说中的龙脉之地,曾经发生过刘基断龙脉的故事。北坡和东坡年截断成为新汨罗江河道,现仅留下五峰高点主山体,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含坡)1.2公里,最高点海拔高程90.8米。空中仔细察看形态正如“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之言。
《岳阳风土志》记载:“宋《太平寰宇记》(~)云:郡有青草、洞庭、巴丘三湖。青草湖中有青草山,冬春水退,皆青草也。洞庭,洞府之庭,上有洞庭真君庙堂。巴丘之名,今不着。青草湖在磊石山,与洞庭相通。”
《方舆胜览》卷二十九岳州:“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洞庭,南潇湘,纳汨罗之水,自昔与洞庭并称”。青草湖中心地标在磊石山,就说明洞庭真君庙堂也在青草湖。龙神庙、洞庭庙也的确在磊石山上,不正好说明洞府之庭就在磊石山么?
《晋书二.高祖纪二》记:“湖南青草庙旧封安流侯,进封广利公;洞庭庙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旧封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旧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从马希范之请也。”
这四座庙都是旧湘阴青草湖内的庙。唐朝末代皇帝李柷(—)发《封屈原敕》:“楚三闾大夫屈原,正直事君,文章饰己。??爰表厥封,用旌良美,宜封为昭灵侯。”
诗经+楚辞(套装5册)屈原中国古诗词大全古代诗词诗歌作品集取名大全果麦文化出品京东好评率97%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购买唐代的屈原庙从历史的记载中都在汨罗渊北,就是汨罗戍汨罗山上,为何封的是磊石庙?而据《磊石庙记》记载唐代已经将磊石庙改建为洞庭庙,而洞庭庙此次也是请封的。此次封号是首次对屈原封号,所以只有三种可能:一是磊石山上有磊石屈原庙、洞庭庙两座;二是对王晋《拾遗记》楚人在磊石建庙纪念屈原的认定;三是此时磊石戍建在汨罗山上。因为汉代始,屈原庙就在汨罗渊北,而宋代至清代乾隆二十年时仍在。
宋张舜民画墁集卷八记:“东岸始有人烟,曰龙渥,水色极深,乃湘水也;有水自东出,曰归义江口,入口十许里余即汨罗也,一水中分南曰汨,北曰罗,洲上有忠洁侯庙即三闾大夫也。”
龙渥指磊石龙窝,归义江实指罗水。汨罗就是屈潭、汨罗渊,在河泊潭春江嘴,渊与磊石山距离正好十里许。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居住的地方就在此,划条船过去也用不了多久时间。所以屈原在磊石居住也是有可能的。何况那时磊石山上有龙神庙、有驿站呢。
《拾遗记》所说的灵洞,是指的洞庭龙王庙的入口,就是龙窝。据亲眼目睹洞庭龙王庙的老人说,洞庭龙王庙就建在龙窝,龙窝就是一个大洞,是“龙神之窟宅”,传说是通龙宫的入口,围垦农场后利用此洞在此建了磊石电排。所以《磊石山志》记载“况磊石滨临洞庭,言洞庭者多及磊石。洞庭原赖龙神之呵护。磊石则为龙神之窟宅,礼隆禋祀,历被崇封,暨我国初荣颁匾额。猗欤休哉,似未可与境内之诸山同日而语也。”
我们都知道《山鬼》是屈原创作于洞庭湖的诗,写的是山神,必定在神山洞庭山而作;帝女居住在洞庭山上,磊石山旧名五木山,屈原《哀郢》云:上洞庭而下江,《湘夫人》云:“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君》云:“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上洞庭就是南到洞庭,屈原时代洞庭并不是湖,是洞庭原野,屈原其实是告诉我们,他上的是洞庭原野,也可理解为上的是洞庭山;这个木叶下,是形容磊石山像木叶或者山上飘落树叶在波中浮下吧。《山鬼》云“石磊磊兮葛蔓蔓”,不正是对洞庭山的形容?很多人认为磊石山也许就因此诗而来,这也是很有道理的。
《湘阴县图志》记,在磊石山下有蒻丝潭,俗名药师潭。“蒻”古代指嫩的香蒲;汉语字典解释为嫩蒲草、细蒲席、莲茎入泥的白色部分(俗称“藕鞭”)。屈原《招魂》云:“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诗中之蒻应指嫩蒲草,此地就多有此种植物,是一种中药。潭名也许跟屈原常常到此采蒻制香草应该是有关联的,也说明《拾遗记》所记屈原之事非虚。
而药师潭的本地传说也跟《拾遗记》所言差不多。
不过是药师看八仙下棋,而不是看美女。也许是把看美女的故事附在了八仙身上了。
《拾遗记.洞庭山》记:洞庭山浮于水上。说明洞庭山在洞庭水中。又记屈原在洞庭山披香草、在此沉江、楚人在此立庙,文献中中国第一庙记载的昭灵侯屈原庙就名磊石庙(后文详述),说明洞庭山指的就是磊石山。这是《山海经》出现洞庭山名后,最早将洞庭湖洞庭山落于具体地方的记载,比《水经注》早多年。
但因为洞庭湖内的山均可记之为洞庭之山,后世则依《水经注》的记载牵强附会记入了君山,当代学者则堂而皇之冠之君山。我们看看《水经注》的记载“《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又记:“湖水广圆五百馀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是山(此指君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入则多风。秦王乃赭其山。”说明这三座山都在洞庭湖中,洞庭山在哪儿?没定,也没说湘山祠在君山,只是把赭其山的故事误记于此。也没记湘山为君山。为什么呢?《水经注》云:“湘水自汨罗口,西北迳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因为他认定的青草山这个湘山是磊石山。洞庭湖因为青草湖扩大而名,青草山也就是洞庭山。以上这些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把握的记法,说明郦道元没有看《拾遗记》,也没有考察《山海经》内洞庭山系名的具体落脚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记:“洞庭山,在今江南苏州府,城西一百三十里,太湖中。”其后:“按《山海经.中山经》:“夫夫之山,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瞩为方耳。既据三苗宜以湘江为正,是以郭景纯之江赋云: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潜达,傍通幽岫窈窕。”说明我们古人很有意思,洞庭山记在苏州太湖又记入了洞庭湖。
“既据三苗宜以湘江为正”为何有此而说?因为洞庭之野,是青草湖为主体区域,所以巴陵又并立了洞庭。
《中山经》中央第十二列山系为洞庭山山系,首山是篇遇山。再东南五十里,名云山。??再东一百五十里,名夫夫山。再东南一百二十里,名洞庭山(首山到洞庭山的距离是五百七十里)。再东南一百八十里,名暴山。……
首山是按西北方位来确定的,八卦中的乾卦,君位,篇遇山应在洞庭湖(古云梦)西北湖北长阳资丘,今无篇遇山名,而有一山名偏山(我们参看立体两湖平原地形图,则一目了然),此偏山到磊石山的距离大约五百七十里(这样是不是巧合?),考虑到云山向东、夫夫山向东的直线地距,这个数据是相当接近总地距的。偏与篇应该不是一种巧合。篇遇山难叫,简称篇山,再音变为偏山是很有可能的。而夫夫山向东则到了岳阳华容境内隆起之山,当为华容望夫山(又来了一个巧合?)南边的天井山,天井山旧名应该为夫夫山,才有对面的望夫山名。两湖立体图我们可以看到两湖平原地形,则像极了女性子宫,华容天井山在两湖盆地之中间突出,名为夫夫山,则是相当可能的(这是不是又是巧合?)。洞庭山“又东南一百二十里”的地距是按“夫夫之山”来确定的。天井山到磊石山大约东南一百二十里,到君山大约东南七十里。磊石山为幕阜山系,又是伸展在洞庭湖中的石头山,所以以地距论《山海经》记载,磊石山是最合适确定为洞庭山的。
山海《中山经》云:“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玉)璧十五,五彩惠之。”“五彩惠之”指的是水神庙或者后来的龙神庙祭品上的丝线。五彩粽后来成为端午祭龙的食品,而磊石山成为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发源地,是完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
最古的龙舟竞渡之俗源自上古传说舜帝“祝融”南巡死于湘水,楚俗以五月五日为“祝融(火神)生日”,为纪念舜帝祝融而早有龙舟竞渡之俗。纪念屈原而舟楫拯之或“夺标”,端午系五彩丝(端午索或曰五色线、缕、索)之五色焉能辟兵、避瘟、止恶、不病,也就演变成楚乡旧俗。
闻一多先生70多年前考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闻一多《端午考》)“实际上,这个节日最早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它一直是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吉祥节日传下来的。”(乌丙安《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闻一多先生考图腾祭“主要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部落举行图腾祭的日子”。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事文类聚》前集引提要录:“北人端午以杂丝结合欢索缠手臂。
根据历史记载先秦时代黄陵山(湘山)上有二妃庙,磊石山汉有龙神庙、唐改洞庭庙。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都有汉代就存在的记录,这两座山都是洞庭湖祭二妃水神、龙神、柳毅龙王的开源之山。《洞庭山》全篇所记,屈原隐居、屈原投江、楚人立庙,当写的磊石山是没有半点问题的。
《山海经》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
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这是解说了洞庭山的地理环境,“潇湘之渊”则是最关键的地理特点。
潇湘有三解:一是单指湘江,古称湘水,潇有形容水深而清的意思。二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因潇湘二水均在湖南境内,也泛指湖南地区。三是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北,因当时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亦称潇湘关或湘关口。
磊石山自古是潇湘入洞庭的深渊之处,有湘口、汨罗口、三江口之称。这个口实指水流最低之处,也就是渊之所在。潇湘之渊的地点在此也就不难理解。所以怀王的潇湘洞庭之乐,则是在潇湘洞庭的交节点磊石山而作,而不在君山。
《南迁录》:“洞庭西岸有青草洲,南名青草,北名洞庭。”磊石山自古是青草湖的中心地标,故而《拾遗记》认定磊石山为洞庭山,是没有错的。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磊石山,在县(湘阴)西北百里,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临湘江,山石嵯峨相叠,因名。旧名万岁山,亦名五木山,以山顶尖如五木也。”
《大清一统志》记:“磊石山,在湘阴县北一百二十里青草湖南(是以青草湖的距离,山系北在此,山南实距八十多里)”,《水经注》:“湘水径磊石山西,西北对青草湖,或谓之青草山,亦谓之五木山,方尖如五木状故名。”《九域志》:“磊石山在湘阴傍青草湖,下临湘口北接巴陵,旧名万岁山。”《(湘阴)县志》:“磊石山屹立湖东,三面(东西南)背水,一面无阻,樵汲甚便,宋岳飞讨杨幺结营于此。”
为什么磊石山的旧名称万岁山?
《长沙府志》所记的黄帝遗迹,凤凰台、神鼎山、鼎湖、骑龙上升、轩辕墓、黄陵山等等,整个把黄帝的故事全部移植到汨罗江了。黄陵山下还有一条黄水,也传为因黄帝而名;湘阴县城内的笙竹驿也传为黄帝作笙取竹处。虽然不能当真,但至少说明这是黄帝文化的传承,由来已久。
根据湘阴县图志记磊石山到黄陵山这个“鼎湖”区,曾经出土了周铜钲(乐器),磊石江南堤出土了商代猪罄(乐器)等文物,说明后来的帝王将相来此山模仿黄帝张乐洞庭之野也就有了极大的可能。有史可查的是周穆王、《拾遗记洞庭山》记载的楚怀王到磊石山作仙乐的故事,看来也不是无中生有。因为此文后记载了屈原到此隐居、在此沉江,后人在此立庙纪念屈原,文中的“灵洞”今天就建成了磊石电排。
从黄帝张乐洞庭之野作韶乐来看,更加可以认定磊石山为熊山。《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庄子·至乐》:“咸池九韵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不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长沙府志》也记:“磊石山,??一名万岁山,一名青龙山,一名五木山。??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临湖口。??后建洞庭庙,又立磊石驿。”
磊石山旧名万岁山的确就跟黄帝有着重大的渊源了。黄帝在此君临天下,在此完成一统华夏的重任。将此熊山名为万岁山来纪念黄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洞庭湖之谜|先有青草湖还是先有洞庭湖屈原自沉的“首丘”解开熊绎封“熊湘”之谜罗子国迁入汨罗江时罗侯有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