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千载,仍是少年,透过文字走近屈原

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gpitp.gd.cn/new/20180818/89359.html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楚辞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后来的我们多称他为“诗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橘颂》

公元前年的正月初七,身在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还是一枚刚满周岁咿呀学语的稚子,彼时的他从不曾想,他将蒙楚王信任,任职高位,兼管内政和外交,他指点江山、联齐抗秦;他将遭毁谤排挤,两次流放,汉北和沅湘之地,他哀民忧国、形容枯槁。

公元前年,屈原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深秋,他首次使齐。公元前年,屈原忙于楚国之内外,同在这一年,五国联兵攻秦,他随军而前。

可即使战败,他依然提笔而歌: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九歌》

他虽是一介文臣,却以笔为犁,用满腔的热情歌颂沙场战死的英灵,他们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世间长存。他对祖国的热忱早已融入他以心火燃烧的文字。

《晏子春秋》曾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屈原生于楚,长于楚,便如同他所仰慕的橘树,对祖国的热爱是他的心之所向,是天地见证的真理,不容改变,不容动摇。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抽思》

公元前年,屈原初次流放,至汉北;公元前年,他再次被放逐,从郢都出发,到鄂渚,后入洞庭。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他也曾消沉落寞,思君忧国的哀伤不可掩抑。

可更多的,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志豪情;是他“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追求。就像郭沫若先生所认为的,“但是我,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他执着,却并不顽固,他在心中的坦途上峨冠长剑,恪守他一生的信条。

所以,他遭小人排挤,君王视之若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梁正华先生说过:“他的友人,是堂皇神圣的神灵,是绰约窈窕的山鬼,是挺拔伟岸的橘树,亦是流淌不息的江水,却独独不是与他同时代的人。”他孤独,因为世人不解其意;他又不孤独,因为他所热爱的,所向往的一切的一切,都明了他的心意。纵使两次流放,纵使他行吟泽畔,思君、哀民、忧国,形容枯槁,他也会引吭高歌。因为兰花生于幽谷,橘树深固难徙,因为他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因为他永远在黑暗中奔向光明,因为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此时距他受封左徒已过去了31年。31年,弹指一挥间。昔日承载他壮志凌云的国都,被敌人铁骑践踏。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涉江》

他茫然地坐于舟上,频频回首,哀痛他的故乡。最后,他选择将毕生的热忱付于江水滔滔,以至高无上的生命追求至高无上的信仰。

自投汨罗,千古诗魂归何处?

回顾他的一生,他有年少轻狂,有踌躇满志,有孤寂落寞,有上下求索。他坚信的九死而不言悔的道路,明月会陪他一路走过。

他不只是一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肱骨之臣,一位忧国忧民,浪漫热情的文弱诗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基因。

人们在端午节真诚地纪念他,投粽子保全他的尸身,赛龙舟寻找他的踪迹,无数的仁人志士歌颂他的人格,传承他的精神。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在端午节抒怀,感慨汨罗江水滔滔不能洗净他的冤屈。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苏轼歌颂他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

如今,在他离去的第年,全体中国人民迎来了党的百年华诞,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立足中国立场,展现中国风貌,对文化有底气,将灵均遗留的精神融入骨髓,揉进血脉,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那么,他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活在人们心中,像陪伴他的明月一样与伟大的中国人民一齐期待着,见证着,这千秋盛世,灯火人间!

如今,拂去历史的愁云,穿过千载的历史,我们始终能看到的,是他追求至美至善的澄澈灵魂,是他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