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典籍中的王子冠

波士顿美术馆藏《三官图》中的天官、水官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所藏南宋《三官图》中,天官与水官的主神也都戴王字冠,虽也装饰华丽,但形制较清晰,李凇先生认为其是通天冠。A组Ⅱ类南大本《湘君》浙博本云中君所戴的王字冠后有立笔,形制应属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进贤冠,与其他突出情节本《九歌图》中云中君所戴进贤冠的样式相仿,只是多出了带有『王』字的『山』。C组Ⅰ类克利夫兰美术馆本《礼魂》所以这个冠不仅与上述无论唐、五代还是南宋佛、道题材绘画中的王字冠都差异较大,而且与宋代一般形式的进贤冠也有颇为关键的不同点。C组Ⅰ类上海博物馆本、吉林省博物馆本《楚屈原像》与之应共同来自一个祖本的黑博甲本与黑博乙本中云中君所戴进贤冠的展筩前全都没有『山』,所以云中君进贤冠前的『山』应当是同一祖本影响下的突出主体本中的独创。《三才图会》左佥都御史杨公像通过资料搜索,与浙博本中这个王字冠极为类似的冠饰出现在《三才图会》中。《皇明名臣像》里绘制了『左佥都御史杨公』像,此公所戴的冠是典型的进贤冠式样,无立笔,但有圭形的『山』,且『山』上有『王』字装饰。《三才图会》后唐庄宗像明代改称进贤冠为梁冠,但关于它的服饰礼仪制度基本承袭自宋代,可无论《宋史》还是《明史》的《舆服志》中,均没有提到进贤冠有山的情况,山在历代史料记载中一直是通天冠才有的制式。浙博本第一段图绘右上角“希世之珍”印但联系《三才图会》在描摹『后唐庄宗像』时,在其所戴的束发小冠之前也加绘了带有『王』字的圭形『山』,所以推测在这种写实的冠前加绘一个圭形装饰的做法是明代的一种创制。而且孙机先生在论述通天冠的演变时还提到,明代时会在圭形的山旁饰以云朵,而浙博本云中君虽戴的是进贤冠,但恰巧冠前的圭形『山』下可以看见云朵装饰,所以浙博本云中君冠饰的特殊之处,似乎增加了这个本子绘于明代的可能性。吴炳本《定武兰亭序》“希世之珍”印迹两枚在这里可资注意的是,在突出主体本的C组《九歌图》中,东皇太一与云中君均通天冠服,二者没有明显表现出如前文所述包括浙博本在内A组图绘中表现的君臣关系,但C组Ⅱ类大都会甲本中的少司命戴进贤冠,与前面的两位神君进行了身份的区分。C组Ⅰ类大都会乙本《少司命》局部C组Ⅰ类中《少司命》一段的主神冠饰也较东皇太一与云中君等级低,其中吉林省博物馆藏张渥《九歌图》中的少司命的冠似进贤冠制式,而上海博物馆与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本中的少司命似也戴有山的进贤冠。A组Ⅱ类南大本《云中君》但细看大都会乙本中少司命所戴的冠饰,其山形装饰上绘制了两个清晰的『蝉』形。由于这几本图绘同出张渥笔下,作者想表现的少司命之冠饰应约略都参考了『貂蝉冠』一类的冠,与浙博本较明显的进贤冠加山还是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