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端”着温馨祝福,“舞”起轻柔思念,“节”省所有时间,“祝”福亲爱朋友,“拟”出别致短信,“快”出动车速度,“乐”在你心上。祝大家端午节快乐!端午习俗1·人们会在家门口挂艾草、菖蒲趋吉避凶。贴好纸剪的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图案,寓意“避毒”2.端午节的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大人们会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好五色线,当夏季第一场大雨来临或是拴上五色线后第一次洗澡,才可以把线丢到河里,意味着将瘟疫、疾病冲走3·人们会在香囊中放置一些中药材,藿香、薄荷、丁香、白芷等,让自己感觉神清气爽,精神振奋4·在小孩子额头上你还可以看见大大的“王”字,那是用雄黄酒画上去的,期待消灾避祸,保卫家人平安5·划龙舟是节日里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人山人海,锣鼓声震天,祈求丰收,事事如意6·儿童选取韧性合适的草,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然后换一叶草相斗(所谓“斗草”),规则简单却极富韵味7·炎炎夏日的端午,人们会在这一天沐浴(草药浴)祛病—,出自先秦屈原的《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8·粽子则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美食粽子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萌芽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即“角黍”常见于北方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即“筒糉zong”,竹筒饭常见于南方春秋时期有用牛角祭神的习俗,学者们认为粽子的三角形最初是模仿牛角,所以“角”描述的是粽子形状黍-黄米角黍在中国历史上作为粽子的专称,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延伸到清代。西晋《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因为制作筒糉需要新鲜的竹子取材不易,筒糉逐渐消失被角黍替代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官方法定食物”南北朝,以白粽(黍米)为主,过于清淡。甜粽和咸粽开始萌芽唐代糯米香软取代黍米,“大唐粽子”记载于日本文献唐宋元时蜜饯果干引入粽子馅料领域,出现栗粽,菱角粽并流行用糖蜜淋在粽子上的吃法明清时期豆沙,松子,核桃枣泥等纷纷加入甜口味粽子馅料行列,咸口味则推出了火腿粽。不仅在味道上有了改变,粽的谐音也因此以“中”为名上了科举。枣馅的粽子成为“早中”,笔状的粽子则寓意“必中”清代粽子发展至今从黄米陷变为甜咸粽两大派别:由粽叶包裹蒸制北方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口味偏甜,个头较大,南方粽子个头偏小,甜少咸多我的端午跟大家学习包粽子,小小的成就,满满的收获活动前准备,甜咸粽老师在台上讲述制作过程家人们积极学习我的小小成就满满的收获调皮的小杰作合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