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九歌 >> 九歌名言 >> 端午的民俗

端午的民俗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240210/w7mmfvc.html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民俗一:扒龙舟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现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民俗二:插艾艾叶是一种很早就被先民认知的药用植物。早在先秦时代,艾叶就被用于灸术,被认为是能驱邪治病、延年益寿的神草。端午节门前悬挂艾叶,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其驱虫消毒的功效。艾草的茎、叶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能驱蚊蝇虫蚁、消毒杀菌、净化空气。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曾写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民俗三:包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食俗。粽子多用于祭祀、祭神。由于祭祀屈原纳入端午节的节俗活动中,粽子也从初夏的节令食品演变为端午节的食俗。端午前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端午民俗四: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端午民俗五:香囊香囊诞生之初是为了驱邪防病,中医管这叫“衣冠疗法”,香囊又名香袋、花囊、荷包等。中药香囊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也出土了香囊。作为一种兼有治病防病作用的饰品,香囊从古至今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云:“避疫气,令人不染”。这类香囊由苍术、藿香、艾叶、吴茱萸、雄黄、冰片、樟脑等药制成,其气味温香,深沉,持久,具有避其毒气的作用。香囊所特有的香气,可令百虫避。古时缺防蚊虫药物,普通人家中也无蚊帐,人们就会在身上、床头挂上香囊,起到驱蚊虫而不杀虫的作用。

端午民俗六:砸五毒端午在古代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或者将五毒图案贴在靶子上,用弓箭沙包射打,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民俗七:沐兰汤端午日洗沐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