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城西南岘山诸峰中,有一座山峰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名胜古迹很多。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楚山,在县西南八里。《南史》:孝建初,朱修之为雍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叛,遣其党鲁秀自江陵来攻。修之断马鞍山道,据险自守,屡败秀兵处也,又名马鞍山。《水经沔水注》:鸭湖“在马鞍山东北,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陟焉。旧有宋孝武帝宅,相传为帝所生处,帝为武陵王,爱其峰秀,因其旧名以望见鄢城,改曰望楚山”。
《襄阳记》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灾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之,鄙旧名望郢山,因改为望楚山。后遂龙飞,是孝武望之处,时人号为凤岭,高处有三磴,即刘弘、山简九日宴赏之所也。鲍至《南雍州记》:望楚山凡三名,一名马鞍山,又名灾山。《胜览》:山高处有三磴,一名笑山。昔秦与齐、韩、魏攻楚,登此山,以望楚,故又名望楚山。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一名英山。”因为此山险峻,当地俗称华山。
《初学记事对篇》:“山谦之《吴兴地记》曰:乌程县车盖山,山东旧有殷康所立亭,瞩望极佳。郭仲产《南雍州记》曰:望楚山有三磴道,上磴道名香炉峰。”古时襄阳属楚地,荆山下的保康重阳被史学界认定为楚国发源地,楚山位于楚源都城之东。传说东皇太一是楚地信仰的最高神,祠在楚东楚山上,以配东帝,故曰东皇,祠中香炉烟雾笼罩,故称上磴道为香炉峰。
中国神话的至高神天帝,楚人尊为东皇太一,周人尊为昊天上帝,汉时为太一神,俗称老天爷,闻一多《东皇太一考》中认为是伏羲,道教降尊为六御之一的太乙救苦天尊,山海经中有帝俊,对应西王母的有东王公。《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的注释记载,太一是尊贵的天神。《吕氏春秋》云:“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史记·天官书》记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汉书郊祀志》:“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淮南子卷十四诠言训》记载:“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张渥所绘东皇太一为一峨冠博带、踏云而来的仙人。萧云从所绘东皇太一呈帝王像,头戴王冠,手执宝剑、宽袍大袖。传说天帝东皇太一(昊天上帝)就是化形在襄阳楚山(望楚山)上,并在此造出万物,天地之源。故襄阳望楚山被认为是东皇太一(昊天上帝、伏羲)故里。《竹书纪年前编》记载:“伏羲始定四海之广,作八卦,分九州,制九宫,因此制九州……太一者,北辰神明也,下行作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谓之九宫。太一下行,九宫从坎起,自此而于坤宫,而震宫,而巽宫,所以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
望楚山南有‘楚岩’二大字,河阳赵清老所书。”河阳赵清老,即宋代赵淳。赵淳曾任南宋京西北路招抚使兼鄂州都统制,襄阳岘山上有名的岘石摩崖和市区内郑家山摩崖都是赵淳留下来的。宋代摩崖-“楚岩”刻在一道高约10米、宽20余米的石壁上。“楚岩”摩崖宽90厘米,高厘米;“楚岩”两个大字各高45厘米,宽40厘米,保存完好无损。其它小字已很难辨认,多少有些让人遗憾。
古时,望楚山附近寺庙很多,到现在襄阳人还有“一里有三寺,走寺不见寺”的说法。望楚山上过去有延庆寺,“古为兴国寺《旧志》云在城南岘山后,他不能详也。考:宋曾巩《跋丁道护书兴国寺碑》云隋开皇中建。今为延庆寺,在望楚山。碑阴书襄州镇副总管府长史柳止戈而下十八官员姓名。皮日休有《陪裴相公游襄州延庆寺》诗。又《旧志》:县南五十五里,有兴国寺,元至正中建,另一寺也。”在望楚山的西北侧山脚,有另一座寺——卧佛寺。“县西南五里。内有虎皮井。唐开元中,有崔生投宿寺中,遇虎变美妇人。事详见杂识中”。不仅如此,望楚山三寺附近还有甘泉寺、岘石寺、白马寺、谷隐寺、龙泉寺等相连。
《陪裴相公游襄州延庆寺》皮日休:“丹霄路上歇征轮,胜地偷闲一日身。不署前驱惊野鸟,唯将后乘载诗人。岩边候吏云遮却,竹下朝衣露滴新。更向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
《登望楚山最高顶》,孟浩然:“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