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九歌国殇是一首慷慨悲壮的祭歌

治疗白癜风抹什么药 http://m.39.net/pf/a_6162073.html
本文乃“杨德宝健身技巧”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国殇》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为《九歌》这组抒情诗的第十篇。它记叙和描写了楚国将土为保卫祖国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壮烈情景,刻画了勇士们出生入死、奋力杀敌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威武不屈、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于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悼念,是一首悲壮的祭歌。全诗分为两大部分。诗的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战斗的悲壮激烈与楚国将士的牺牲经过。诗一开始,就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四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古战场上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刀剑相接、施旗蔽日、飞矢如雨的战斗场面,勾勒出一幅壮阔而激烈的战争图画,使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正面刻画了楚国将士们手执吴戈、身披犀甲投入战斗的勃勃英姿。你看,尽管敌人密集如云,蜂涌而来,形势于己不利;但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奋勇杀敌,表现了何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可是,战局突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诗接着描写敌人冲杀过来了,“凌余阵兮撒余行”;而我方渐渐寡不敌众,“左鉴殖兮右刃伤”!在这危急关头,将士们不但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为国捐躯。他们“霾两轮兮禁四马,援玉样兮击鸣鼓”,与敌人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可是终因力量悬殊而在严酷的厮杀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为保卫祖国视死如归、英勇献身的精神,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气贯长虹,光照日月,令人感佩不已!这部分的结尾“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句,承上启下,既是写实,交代了战斗的结局——将士阵亡,尸横原野;又是议论,抒情——连苍天也怨恨,鬼神也震怒!寄托了诗人对他们的无限惋惜、无限感叹、无限崇敬之情。诗的后八句为第二部分,是诗人对以身殉国的楚国将士们的热烈赞颂和深切悼念。这部分开头四句“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揭示了楚国将士献身祖国的坚强决心与崇高品质。勇士们从离开自己家园,奔赴杀敌前线时起,便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宏愿,因而即使身首分离,这种意志也毫不动摇。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品质!正如王夫之所诠释得:“当带剑挟弓之日,预知身首分离,而不为之惩止,其誓死之志久矣”(《楚辞通释》)。接着四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今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则对他们那刚强而不可侵犯的战斗精神进行庄严的礼赞。诗人指出,他们虽然战死沙场,身弃原野,但是精神不灭,英灵永存,生当人杰,死为鬼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烈士们的热爱、崇敬和哀悖、告慰之情,表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大都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九歌》就是这样的作品。它共有十一篇,前九篇皆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是祭神之歌;第一篇尾声又是送神之歌。唯《国殇》一篇与其它诗篇不同,有着独特的风格。诗人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记叙了一场鏖战。虽用比喻、夸张,但基本上按照战争的进程,从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激烈厮杀,一直写到将士们的壮烈牺牲。通过记叙、描写来展现楚国将士们英武、果敢的行动,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三个结合”的表现方法。一是动态过程的描述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它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战争如何进行,不仅是楚国将士怎样与敌人展开生死博斗,而且看到了他们手操吴戈、身披犀甲那如同雕像般的勃勃英姿,从而产生了更为鲜明、具体的感受。二是在动态过程的描述中,大场面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诗人站得高,看得远,既描写了壮阔的战争场面,使我们看到了旌旗蔽日、战车交错、两军对垒,刀光剑影,就像电影中的“鸟瞰”;但同时诗人又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楚国将士的局部行动,如何“霾两轮”、“禁四马”;“援玉样”、“击鸣鼓”,又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这样,就使我们对楚国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领会得更为真切。三是在雕像刻划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诗人刻画了楚国将士举剑挟弓,奔赴杀敌疆场的形象,也刻划了他们首身分离,壮烈牺牲的形象,都如同一尊尊雕像耸立在我们面前。但是在刻划这些形象时,外形描绘是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的。诗人揭示他们举剑挟弓,是早下定了“出不入兮往不返”的决心,他们首身分离,可是报效祖同之心却终不悔恨。他们即使成了鬼,也英灵不灭,是坚强的“鬼雄”。这“三个结合”,是随着战争的进程逐步展开的,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屈原对于楚国将士的倾慕与热爱,景仰与歌颂,哀悼与礼赞的层层感情波澜,感受到他那颗激烈跳动的爱国之心!还值得注意的是,这原为一场失败的战争,但诗人意在褒扬楚国将士的爱国精神,表现爱国主义的主题,所以写下这首慷慨悲壮的祭歌,安慰国魂,激励生者。可见诗人对于祖国命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