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描法由人物画的“粉本”中脱颖而出之后,白描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国画技法序列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
说起白描,我除了在大学一年级有过几个月的集中训练之外,后来除了将白描作为工笔画的造型前奏,就很少有集训式的突破练习。
自成立十二梅花画馆后,在成人班的基础练习时,发现古今适合初学的白描范本实在是凤毛麟角,加上初学者对画的理解程度,能直接拿来用的更是所剩无几。在去年的课堂上,初期是把钱选的《八花图》进行勾摹,留存了一套底稿。后来再进一步选人物稿时,决定自己动手,依据古画中的九歌版本,再稍加自己的理解和改变,把一些僵板生硬的线条剔除,增加一些更合理的线条来表现物态,于是就有了这一个《九歌图》的版本。
昨夜灯下翻稿,各中不足之处自知,集帖呈于诸君批评指正。
丁酉冬
万亨于九篁草堂
陈万亨·《九歌图》
白描画的特征是用简练的墨色来勾勒画面,塑造形象,不施加色彩和渲染。它通过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顿挫刚柔、浓淡干湿来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
白描画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力求通过与自然属性相对应的线质节奏组合,把物象的特征传达物于纸上。,
故而,白描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画的基础。历代白描作品风貌各异,《九歌图》留存版本也是风格多样,且看元代这两幅作品的人物构图、线条变化,亦是各有特点,节奏分明。
元·张渥·《九歌图卷》
纸本,水墨,29x.5cm,吉林博物馆藏
此长卷共十二段,每段一图,画屈原像及楚辞《九歌》中的十一章内,共20个人物。人物画像以白描笔法劲利飘逸,如行云流水,形象刻画生动传神。
元·佚名《屈原九歌图卷》
绢本,水墨设色,32.1x.4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九歌》为《楚辞》十七篇中的一篇,由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祭祀的是楚国当时的九类自然神氏,为祭神乐歌,共十一篇歌辞。画面上描绘了神仙们的仙衣飘飘及举止神态,屈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和“怀忧若苦,愁思沸郁”的心情。
十二梅花画馆白描范本之《九歌图》
开始预售啦
每套范本都有加盖画家本人原印
画馆还将陆续推出白描花鸟范本系列
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