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虽然阻隔了空间距离,但网络通讯便利了互联互通。“宅家”的小研们的科研计划完成得怎么样啦?小研专访了十位曾参与「云上博论」进行报告分享的同学。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榜样,汲取小研们“在家做科研”的宝藏经验吧!
紧急回国投身抗疫科研
新斋隔离参与云上博论
春节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因为新冠疫情的极速蔓延,生命科学学院级博士生刘楠紧急返回清华,参与到相关病毒蛋白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研究中。在新斋进行隔离观察期间,他克服各种困难,仔细调研了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成果,并在首期清华大学云上博论中分享和解读了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机制。刘楠表示,借助云上博论的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远程学术交流,即使是非常时期,也能够让人学到新知识、拥有新的领悟。随着隔离观察期的结束,刘楠得以返回实验室开展实验操作。如今,他在完善毕业论文的同时仍继续积极开展其他与疫情相关的研究。
刘楠所在的王宏伟教授课题组合照
奋战医疗一线
兼顾科学研究
疫情下的“逆行者”触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弦,临床医学院级博士生宋晓微也是我们身边的“逆行者”中的一员。疫情来临后,由于抗疫工作的特殊性,尽管作为学生的宋晓微赴小汤山支援的申请未能获批,宋晓医院的战“疫”第一线,自大年初二起,一直到今天。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参与抗疫支援、流动性较大,本来一个月制定1版的排班表,在二月竟制订了18版。宋晓微在临床工作中深切体会到,医院的病人情况相较往常更为严重,给医护人员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尽管如此,宋晓微在作为一名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同时,也坚持着科研工作。目前,宋晓微正在整理自己论文的最终版。此外,宋晓微也学习了流行病学及新冠病毒的病理和诊疗相关知识,医院的休息室里,宋晓微参加了首期云上博论进行学术分享和交流。
医院的休息室里参与云上博论
酒店隔离时开展数值
实验并完成代码编写
软件学院级博士生潘毅玲刚刚结束了在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访学后回到祖国,当时疫情还比较严重,回国后便在酒店进行隔离。虽然归途并不顺利,“可以说历经了千辛万苦”,酒店也绝非科研的理想场所,“自己的电脑不比实验室,而且酒店网络不太好,台灯也是坏的”,但这些都没能成为科研进度停滞不前的理由。潘毅玲的研究方向是三维模型的处理,研究工作暂时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因此隔离期间她也在进行着相关实验工作,推导了三维模型网格优化成直纹面的公式并完成了代码的编写。
便利的线上交流方式让疫情期间的学术交流也能畅通无阻,远在英国访学时,潘毅玲就曾参与了清华大学“浪潮中的人工智能”云上博论,而在隔离期间,潘毅玲也会与导师在线上讨论实验结果,充分的交流与及时的反馈让隔离期间的科研工作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潘毅玲在英国访学期间参加云上博论
基于线上采访调研
开展疫情相关科研
公共管理学院级博士生黄昊是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的一员,黄昊自疫情开始即投入到了疫情相关研究之中。提及科研困难,黄昊说道:“在家科研更为安静,但缺点在于没有现场感,纯粹基于理论的研究比较单薄,需要现场发现具体的研究问题。”尽管受到特殊时期各种条件的限制,但黄昊通过电话采访、网上观察诸如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新闻报道,基于官方公开的文件和法规资料等开展国内疫情防控行为的评估工作,并基于大数据发现的结果进行疫情中公众情绪变化的相关研究。
此外,疫情虽然阻隔了现场调研,但也为更灵活便捷的线上交流提供契机。“在家科研和导师的交流反而更加密切,线上交流时间也更为灵活,协调成本也更低。”黄昊所在的彭宗超教授课题组针对疫情防控相关的研讨会开展也更加频繁,讨论气氛热烈。
黄昊“在家做科研”
制定文献精读计划
构思返校实验方案
“尽管疫情给科研的开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但在家持续进行文献阅读和更频繁的学术交流也是科研另一层意义上的前进。”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刘冬辰在采访中说道。既然实验性科研计划无法如期开展,刘冬辰便在文献精读方面下足了功夫,制定了周密的文献阅读计划。首先从课题相关的综述开始,对涉及的经典文献进行下载后精读,再与其他综述相比较,对于有差异的地方进行理论上的修正,如此循环,可以梳理和夯实专业理论框架,进而完成科研认知升级,为返校后的实验做理论部署和细节构思。
刘冬辰所在的课题组合照
自主灵活把控时间
规划开展远程科研
谈到“在家做科研”的体验,计算机系级博士生朱祺经历了从起初的不适应到严格自我要求的过程,刚回到家的时候他感到有些不适应,容易分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已经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当中。由于朱祺专业方向的科研工作可以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能够通过网络远程进行,他认为现在能够更加自主灵活把控时间,及时和导师同学进行交流,只要合理规划好时间,便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朱祺此前在云上博论中介绍了关于中文大规模对话语料数据集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也被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国际顶会ACL正式接收。
朱祺“在家做科研”
委托在校工作人员协助
修复设备开展远程科研
软件学院级博士生丁霄汉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由于未能返校,丁霄汉不能亲自操作机房的机器设备,一旦机器设备出现故障科研工作就被迫中断难以开展,这在一开始也给丁霄汉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目前,丁霄汉已通过委托在校的机房管理员或秘书等工作人员协助修复了设备故障,得以在家远程操控相关设备并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
丁霄汉“在家做科研”
线上开展国际科研合作
以及联合学术交流活动
交叉信息研究院级博士朱广翔原计划1月份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但受到疫情的影响便留在了学校,通过线上通讯的方式和国外导师进行合作。目前,朱广翔每周会参与线上组会交流,并定期同美国的合作导师讨论科研进展。朱广翔所在课题组还同南京大学俞扬老师课题组有长期的联合Readinggroup活动,两地的同学们在线分享读过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此外,课题组内同一方向的3到5人也会进行定期小组会交流,讨论近期的科研心得。近期,朱广翔也在积极准备线上参与两个原计划分赴美国和非洲的学术会议。
课题组内加强一对一交流
“周报制定”督促远程科研
计算机系级博士生矣晓沅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生成,他所在的课题组曾研发了在线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疫情期间,矣晓沅明显感觉到集体交流变少了,“大家各自在家科研,不再同去一间办公室,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自发的集体讨论就会少一些”。或许远程科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集体交流的减少,但充分的沟通依然是有效完成科研任务的前提。为此,矣晓沅所在的课题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加强一对一交流。“导师留出了更多时间与同学单独讨论,高年级研究生也会辅助导师,负责解决低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遇到的编程问题”。
除了随时进行的一对一交流,课题组还设置了例行的“周报制度”以督促大家科研,每位同学每周都要汇报自己的科研进展和遇到的问题,而导师也会仔细阅读,着重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展开讨论。矣晓沅认为,这些措施在当前远程科研的环境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保证了大家的科研进度不因疫情而落后。
矣晓沅参加云上博论
以更强的责任感督促自己
并积极参与线上学术活动
谈及“在家做科研”这个话题,公管学院级博士生张婧雯坦言:“困难不在于外部条件,而在于自我约束。个人居家科研期间自律性有所降低,时间安排也不比学校紧凑,需要以更强的责任感督促自己。”疫情期间,张婧雯的导师邓国胜教授不仅通过电话和视频会议等形式督促询问各项科研工作进展,也对论文写作方法、论文逻辑结构、重要理论流派、线上调研注意事项都一一作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指导疫情防控专项政策研究以及日常科研进展。师门群里每天导师和同学转发的大量学术文章,从公共管理前言进展,到国内外多视角的疫情研究,都构成了讨论学习的会议内容。
丰富的线上学术活动也为张婧雯在家科研提供了支持。张婧雯积极参与了学校学院各类云上活动,如云上博论、定量俱乐部、R语言专场、公管博士生训练营等。线上学术交流虽然与线下不尽相同,但超越时空界限的嘉宾与听众,往往能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已有的学术理论和技术模型也在此时有了新的应用场景。
张婧雯“在家做科研”
划重点
课代表笔记在此!来给大家划重点:
●文献阅读和学术交流也可以促进科研前进
●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创新学术交流形式
●积极与导师沟通,课题团队互帮互助
●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工作和科研效率
●有效利用已开放的数据库资源
●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迎难而上
科研不断线,学术交流不停歇,期待清华园再见!
来源: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清华大学小研在线文案
数据论坛中心编辑
薛正义审核
林景魏强强张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