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文化往往以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而闻名于世,直至今日也让人们不得不啧啧称叹。而中国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上至夏商周、下至元明清无数朝代的发明与创造。
其中更是涌现出了诸多在文学上面有着巨大成就的千古文人,如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苏轼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人的发明创造,才使得中国文化在不同时代,往往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神女形象的变化便是其中之一。
一、楚地的特殊环境造就了早期神女的特点
1、楚地原始巫文化是神女形象的来源
随着炎黄二帝在涿鹿地区取得对蚩尤部落的胜利,中华文明自此开始了统一发展的进程。尤其在中原一带,更是成为了整个中华文明的中心,夏商两朝都定都于此。
直到周朝建立、开始采取分封制后,中华文明也开始向更远的地方传播,南方便是这种传播之下的主要地区。但是,在北方地区已经形成具体明确的祭祀制度之时,南方在春秋战国时期,仍然保存着相当浓厚的原始文明的特征。
一方面,南方地区有着大量的本土居民和丰富,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发明创造,其实也已经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元素,这导致北方文化在当地的传播难免受到挫折。
另一方面,南方在地形地势上相比于北方的平原来说,要更显得陡峭险峻得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沟通交流,这也为北方文化的传播创造了障碍。
而在楚地,这种局面则更加明显。虽然楚国是由周王朝正经分封的贵族,但其等级却是最为低下的子爵,周王朝也并未在其建国过程当中给予过太多帮助,导致它在早期甚至出现了“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的困苦境地。
这使楚国统治者,不得不大量吸收楚地文化,以稳固自己的统治的同时,也对周王朝产生越来越多的不满,以至于出现自己称王的局面。
因此,楚地文化在北方文化的冲击下保留了大量的本地特征,原始宗教的因素显得相当浓厚,不仅楚地人民对于祭祀鬼神有着相当浓厚的热烈情绪,就连作为统治阶级的楚王也同样如此。
2、楚辞当中的神女形象总体来说还较为笼统模糊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丰富的巫鬼文化,才为屈原的创作以及楚辞的出现提供了大量灵感和素材,神女便是其中的常见意象。相比于《诗经》当中主要描写的真实生活当中的女子,楚辞当中的神女往往具有某些特殊能力,带有着神仙的意味。
如出自《九歌》当中的《山鬼》便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位女子苦苦等待心上人、心上人却迟迟不来的故事,而通过“乘赤豹兮从文狸”的语句,我们便能判断出这位女子是神女。
但纵观全篇,对于这位神女的外貌描写却只有寥寥几笔,“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尤其是前一句,更是很难符合我们心中对于神女外貌的想象。
除了这种在外貌体态上面的不完善外,《山鬼》当中的神女在人物形象上面,也显得较为单薄,其实完全成了屈原本人心绪感情的表达。诚然,每一位文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都是基于自己当时的心绪,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因此才能够跨越千年、仍然让我们感同身受。
但如果是在进行人物塑造之时,却不得不进行一些艺术加工,这才能够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立体。
若是我们了解一下当时屈原的其他作品,便会发现《山鬼》当中的女神,其实就是另外一个他。也因此,这时候的神女形象总体来说还较为笼统模糊,并非一位足够真实的人物,再加上外貌描写上的缺失,自然也就很难营造出让人神往的感觉了。
二、神女形象在魏晋时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巨变
1、时代环境的变化促使神女形象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到了魏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古代文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呈现出愈发丰富完善的姿态。而在对于神女形象的改进之上,曹植的《洛神赋》是其中不可置疑的代表作。
前文已经说到,楚辞当中对于神女外貌形象的塑造总体来说还处于一种较为粗浅的阶段,但曹植在书写《洛神赋》时却直接将对于神女的外貌描写拉高了数个档次。
一方面,这是曹植本身极高的文学天赋所造就,也是一次历史发展当中的偶然事件。
但另一方面,当时的古代文学相比于春秋战国时期来说已经进步许多,当这些由数代先人所不断发掘创新的成果积累起来时,便足以为《洛神赋》这种名篇的出现提供环境和土壤。而也正是因为《洛神赋》的出现,才为后人在描写神女时提供了优秀的借鉴和丰富的经验。
除了曹植这一人为因素,推动了文学环境的变化外,当时整体的时代环境更是主要原因。在政治上,由于司马氏是通过谋朝篡位的方式夺得曹魏大权、建立了晋朝,这使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大力拉拢士族,给予了他们诸多政治上的特权。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本是为了打压世家大族的九品中正制,反倒逐渐成为了他们垄断朝政的工具。
再加上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的一些昏庸措施,当时整体的政治环境变得愈发恶劣与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出于自保的心理,不得不对政治采取闭口不谈的态度。当然,这也有他们鄙夷司马氏的篡位行为而主动选择的因素,如嵇康就是即便寻死也不愿为司马氏服务。
在思想上,在缺乏大一统中央政府的政治格局下,当时人们在思想上呈现出一种较为多元开放的局面,儒家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道家玄学思想由此获得了传播兴盛的土壤。
恰逢此时前文所提到的文人雅士们在政治上普遍展现出的消极态度,玄学就成了他们整体谈论的内容。
尤其是随着士族门阀时代的开启,玄学更是成了他们身份的象征,是他们彼此认可的思想工具。而在玄学思想当中,志怪则是最重要的内容。
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当中所说: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将神女等内容都包括在内的中国志怪类小说获得了极大发展。
2、神女形象在这一时期变得更加立体多元
说到神女形象的改进,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洛神赋》这一名篇佳作。对于洛神这样一位神女的描写,曹植可谓是灌注了极多才思,无论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曼妙,还是“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磁波”的出尘,抑或是“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的美丽,都仿佛让洛神这一女子直接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无不让人神往她的美丽。
虽然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无比巨大,但曹植在《洛神赋》中对于神女的描写却无疑是要出彩许多的。但是,这一神女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不够立体,因为其本身并无太多自主的感情变化或者说是行为动机,仅仅只是作者脑海当中绝美的想象而已。
直到之后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大量志怪类小说开始出现,神女的形象开始真正变得立体形象起来,除了拥有法力、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及之事外,其他方面都大多变得与常人无异了,既有着自己的喜怒哀憎,也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
如在《搜神记》一书当中,就记载吴王夫差的女儿紫玉为了跟自己的心上人在一起不惜反抗自己的父亲,即便是自己变成了鬼魂,这一心愿也未曾发生变化。
又如在《后搜神记》当中,白水素女因为同情无父无母的少年而选择每日偷偷为他洗衣做饭,这可早于西方的拇指姑娘,最终却因为人妖的界限而被迫选择分离,这就使神女形象再度变得亲切平常许多,不似之前般的不可临近。
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封建社会的限制,这些书终究是为男性所创作,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大多都是为迎合男性审美而产生,并不能真正代表全体女性。
三、总结
总的来说,从创作楚辞时期的战国时代,到魏晋更迭之际,不仅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代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神女形象的嬗变便是其中的有力体现。
从早期楚辞当中的模糊笼统,到魏晋文学当中的生动具体,神女的形象始终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改进,其中离不开无数先人的发明创作。
当然,即便如此,对于其中一些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内容我们仍然要加以辨别。即便它们大体来说都是良好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又何尝不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呢?
参考文献
[1]《中国小说史略》
[2]《搜神记》
[3]《从楚辞到魏晋文学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神女形象的第一次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