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屈原的历史问题上,脑洞开得最大的要属于廖季平,在他的《楚辞新解》和《楚辞讲义》中,他认为《史记·屈原列传》全篇文义不连贯,前后有矛盾,记述不真确,竟以此为根据,断定屈原并无其人,说《离骚》等作品都是出自秦博士之手。年胡适对于廖氏的奇谈怪论大表赞赏,认为这就是“大胆假设”,而他自己则没有尽“小心求证”的义务,就把一些小疑点作为全盘否定屈原存在的依据,自然就得到一个贻笑大方的结果。
世界范围的纪念文化名人的活动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世界和平理事会评选的世界文化名人活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赫尔辛基颁布了第一届四位的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的屈原;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弗朗索瓦·拉伯雷;古巴诗人何塞·马蒂。后来不知何故,人们把何塞·马蒂换成了莎士比亚。
另一种是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十位文化名人的活动,这活动只进行了一次。包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 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中选。
也就是说,屈原作为中国战国时代首屈一指的历史名人的地位,是得到世界范围的承认的。屈原的文学成就无疑是巨大的,放眼于整个的中国文学史,他光是凭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的这个名头进入前十名就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非得说他的文学成就排名第一,恐怕会引起一场文坛上的口水大战的,毕竟屈原的文学成就虽高,却不象莎士比亚那样,能够在整个世界的范围上都无可争议。
屈原但是,如果上升到文化的层次,那么屈原作为一个文化名人的代表和符号,就变得无可置疑了,这就是说,屈原之所以成为文化名人,是得到了文学以外的加分因素的。所以,在这章小作里,我打算把使屈原的形象变得更加伟大的加持因素作为掰扯的重点。
屈原(约公元前—公元前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博闻强识,志向远大。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据说从小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前年,二十七岁的楚威王之子楚怀王熊槐(约前年―前年)继位,据说屈原以擅长《巴人歌》和精通巴楚巫术的仪式而得到了有点迷信的楚怀王的赏识。
楚国自楚肃王开始,经过近六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楚怀王即位时,国势达到顶峰,楚国不但成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规模最大的国家,与先后崛起的齐、秦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三大强国。
楚怀王公元前年,楚国打着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国的旗号,派大司马昭阳带兵攻入魏国,在襄陵大破魏国军队,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这是楚怀王一生当中的高光的时刻。
楚怀王九年(前年)仲春三月,二十岁的小鲜肉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被任命为鄂渚县丞。
楚怀王十年(公元前年),壮志日益消沉的魏惠王觉得这时楚国的影响力已经压倒了齐国,便与韩宣惠王一起倒向楚国,还劝楚怀王一起伐秦。逗比的楚怀王任用公孙衍代表自己为总联络人,组织合纵攻秦。在公孙衍的穿梭下,楚、齐、赵、魏、韩、燕、义渠很快就形成了七国合纵攻伐秦国的局面。在这一年里,屈原升任楚怀王左徒,入内参与议论国政,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相当于朝廷的幕僚长。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开始了他计划中的“联齐抗秦”战略构想的第一步。
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年),韩赵魏燕等国推戴楚怀王为纵长,从东西两个方向攻秦。楚怀王声名大噪,俨然成为魏惠王之后的又一位霸主。但由于列国各有异心,合纵为秦所破。这时的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
屈原屈原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的人,其对政治的态度也不例外,从他后来所写的一系列关于政治的文学作品来看,他的理想主义的政治情怀是非常明显的,他的“美政”思想应该在他踏入官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雏形。屈原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深化政治改革,扫除积弊,以实现富国强兵。
二、选贤任能,修明法度,实施“美政”,做到君圣相贤。
由于不处于权力的核心,屈原的很多政治理想其实并没能够在现实当中得到实现。根据《史记》记载,楚怀王曾任命屈原属草宪令,这事情大概发生在前年。那么,公元前年吴起变法时所制定的法令在吴起被谋杀后有没有被废除呢?这是一桩至今还无法得到确认的历史悬案,不过,吴起死后,楚国在战场上表现得还是比较生猛的,不太像以往那副屡遭三晋吊打的熊样。
因此,吴起的变法成果很可能又一部分得到了继承。但是,由于世易时移,再好的法令总是存在修改需求,为此,楚怀王让“博闻彊志”的屈原去修改、删定法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吴起既然受到如此的推重,高度理想化的屈原必然要把自己的政治情怀寄托在修法这件异常重要的事情当中,但偏偏屈原就栽倒在这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上。按照《史记》的说法,屈原所起草的法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之后就想强行更改它,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因此很生气,就开始疏远屈原,后来还罢去左徒的要职,但应该还不至于象某些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把他流放。估计楚怀王的想法只是要挫一下他的锐气,高级干部的身法应该是给他保留的。
被罢黜左徒之官的屈原改任三闾大夫之职,战国时代的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三闾大夫,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也算是一份重要的工作。但因为远离了权力中枢,这对于有高度政治理想的屈原来说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挫折。有学者认为屈原在被罢黜左徒后的这一两年里,因为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楚怀王“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正直的屈原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却谗邪的小人的离间,可以是说到了职业生涯的高原期。由于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所以就写了《离骚》泄怨。不过后世的学者大多不认同《离骚》的创作时间有这么早。
牢骚归牢骚,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屈原还是非常卖力的,如同张仪一样,他主要是在外交方面对楚国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屈原看来,齐国是癣疥之疾,秦国才是楚国的心腹大患,因此他力主联齐抗秦,这以历史的角度来看,无疑是非常有见地的大战略观,尽管楚怀王经常被短期的利益所诱惑,但屈原忠于自己的内心,他从来不去迎合楚怀王的短视观点,而是竭尽所能地想说服君主听从自己的意见。
古典文学家孙次舟曾在年在《中央日报》提出了一个屈原是弄臣的狗血观点(简单地说,就是屈原和楚怀王是断背,同性恋),从而引发出一场口水大战,甚至把闻一多和朱自清也拉入战火。鄙人自愧无法开出这样污的脑洞,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的,那就是即便屈原当过楚怀王的宠臣,他对楚怀王的爱也远比不上他对国家的爱更深厚。民国的特工首脑终生未曾加入国民党,他对蒋委员长解释说自己心里面只有蒋校长,没有神马党和国,所以他得到了极大的信任,也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作为破落贵族的屈原心里面,对于君主的爱显然要摆放在国家和宗族的利益后面,所以屈原难免最终失宠,但这种过于独立的人格也成为了铸就其伟大形象的重要因素。
屈原与楚怀王既然屈原立定了联齐抗秦的战略观点,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往这方面去靠拢。估计楚怀王也感觉到了屈原对于齐国的好感,所以也让他负责处理与齐国有关的外交事宜。
公元前年,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斩断了秦东出的触角,屈原在这次军事行动里面至少承担了军事联络官的职责。
公元前年,秦国张仪为切断秦楚联盟,欺骗怀王说一旦其断绝与齐国之交,可换取秦国割让的六百里商於之地。怀王不听陈轸的劝告,与齐国断交后却发现被张仪所骗,怀王恼怒之下犯了兵家大忌,起忿兵进攻秦国,完全不理会秦国虎狼之师的强悍战斗力。
齐本来已经与楚国交恶,这时见楚、秦开战,以大局为重,联宋攻魏,围煮枣(今山东明南)。这样,齐、楚仍为一方,共同抗击秦、魏、韩的连横集团。在楚国得以与齐国重新结盟的这事情上,历史上没有记载是谁在背后推了一把,但考虑到屈原一贯的联齐抗秦的战略思路,估计他在这件事上也没少张罗。
张仪秦国对于任何在自己境内展开的决战都是无任欢迎的,于是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各率一军分成三路迎战,被张仪连横起来的韩国也派兵相助。
楚发起攻秦后,在北线,命柱国景翠攻韩,围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以削弱韩援助秦军的力量。
在西线,楚出动两路大军击秦,一路以屈匄(或称屈丐)率主力,兵出丹阳,在商於前线与秦军对峙。另一路以昭睢率十万大军驻汉中。
先是秦将术视主动出击楚国的汉中地盘,楚将昭睢败之于重丘。秦国为此而忧虑,于是派说客苏厉对昭睢说,楚怀王见你取胜了,必会从你那里调出兵力由屈匄指挥攻秦;秦见汉中空虚,也必先攻汉中。为保全你的实力,我可派人向楚怀王那里发假消息,说秦兵已来汉中了,楚怀王就不会从你这里抽出兵力了。
昭雎昭睢所率领的是一支可机动部队,具有不俗的战斗力。秦国稳住昭睢后,决定与楚军会战于丹阳(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公元前年春,秦国的樗里疾首先在盟友韩国的配合之下,对包围韩国军队的景翠部队展开了反包围,随后与被解救出来的韩国军队一道往南追击,配合魏章所率领的主力,共同在丹阳地区包了屈匄所带领的楚军主力的饺子。
屈匄无路可退,在丹阳与对方展开决战,结果楚军大败,被秦军斩首八万,楚军主将屈匄被杀,副将逢侯丑以下有爵位者七十多人全部被俘虏,这也意味着楚军中的精英在丹阳会战当中至少损失了一半以上。
当这个噩耗传回楚国的都城,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令人震惊。可这还不算完,魏章所带领的秦军主力在甘茂军的辅佐之下,乘胜移军西向,一举夺下了属于楚国的汉中(非现代的汉中,而是大概在湖北的西北部和陕西的西南部安康地区的楚汉中)六百里的土地。
屈匄丹阳惨败令志大才疏的楚怀王彻底地失去了理智,他下令将楚国境内所有能调动的部队通通动员起来,他要与秦国人决一死战!此时此刻的楚怀王已经彻底地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赌徒,他在输掉了一笔的本钱后还想继续翻盘,这后果非常难以预料。不过,在血性方面,楚怀王却远胜于同样混不吝的张少帅!
一直在旁边看热闹的齐国人,看见秦楚双方大战方酣,就趁机从东部攻打魏国的煮枣(今山东东明)。秦国的名将樗里疾带着手下的一彪人马,马不停蹄地东出函谷关,穿越韩、魏两国,要帮助魏国去解除其境内的煮枣之围。
汉代著名学者谷永说:“楚怀王隆祀祭,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则原之《九歌》盖为作焉。”著名民俗学家、历史学家孙作云明确的指出:“在蓝田大战前,楚怀王孤注一掷曾命令屈原作祭神歌——《九歌》,遍祀天地、山川鬼神,以求福佑,战胜秦军”。孙常叙教授亦认为:“《九歌》就是在丹阳败后蓝田战前,楚怀王为了战胜秦军,祀祭东皇太一,命屈原而作的。”围光红也以为:“《国殇》一作,一是为了悼念丹阳之战死国将士,一是为了激发全国上下的爱国情绪和复仇决心当然,作为《九歌》中的一篇,《国殇》还有感天地,泣鬼神,希冀神灵佑助,而获蓝田之战胜利的目的”。
国殇设想一下在楚国几十万大军的出兵誓师大会上,身材高大、负责国家祭祀大事的三闾大夫屈原,一身传统中那鬼雄蚩尤形象的骇人打扮,按照原始巫术文化中的傩祭风俗,用他那独具个性的男高音,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慷慨悲昂地高声唱诵他披肝沥胆所写出的《国殇》之歌,是何等的令人心灵震撼。
《九歌·国殇》曰: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国殇所谓“哀兵必胜”,在强烈复仇心理的支配下,士气高昂的楚军一开始就势如破竹,把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打得落花流水,恰好这时秦国已经派出大庶长樗里疾的一支部队助魏攻齐,导致秦国内部兵力不足,楚军很快就攻克了秦国南方的重要屏障——武关,然后一路攻占了当初张仪承诺而没给的“商於之地”。秦军被杀的节节败退,这与秦国在丹阳大胜之后过于松懈有关,谁能料到甫经过一场损兵折将的大败后的楚国,还真能拿出这样的大手笔?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秦惠文王不断地增调全国各地之兵前往支援,以至于到了发出著名的“诅楚诏”的地步,就是说要通过祭天祈求诸神的保佑来让秦军“克剂楚师”。秦楚两国间的举国大战,同时又成了两国巫师之间的法术大战,他们象后世的茅山道士那样设坛斗法,互比法力的高低。
公元前年秋,秦国太子嬴荡带领诸公子以及大将魏章、甘茂、司马错等等凡是手上有兵的人(还包括保护秦王宫的卫队),将他们全部力量汇聚到一齐来抵御楚国的疯狂进攻。
倾巢而出在楚国方面,昭睢这时身为主帅,已经不需要再韬光养晦什么的,他派兵遣将有如神助,一路斩杀秦兵无数。当楚军全力推进到离秦国首都咸阳只有一百公里左右的蓝田时,拼死抵抗的秦军才勉强地刹住了楚军的进攻势头,而楚军也要等后面的给养陆续补充上来。于是,两军就在蓝田虎视眈眈地相互对峙,似乎秦国的存亡,就在此一役了。
秦惠文王一方面假装和谈,以麻痹楚军的斗志;另一方面通过割让河东之地来厚贿魏、韩,并催促魏、韩大军南下江汉,以迫使昭睢、景翠的楚军东撤,试图重演先前的缓兵之计。张仪平时所做的连横统战工作在这关键的时候终于发挥作用了——魏、韩两国趁楚国国内空虚之际,分别派出大将公孙喜和暴鸢出兵攻占了楚国的邓地(今河南邓州)。
昭睢、景翠识破秦惠文王的伎俩,他们分兵二路,一路由景翠率领,回师牵制魏、韩联军;由昭睢率领的一路主力则继续攻打蓝关。秦惠文王无计可施,只好提出归还楚汉中作为求和的条件,幸亏这时秦国方面负责迎击齐国人的名将樗里疾一路东进,在帮助魏国解除了煮枣之围后,一直攻到了魏国的东北,把齐国人大败于濮水之上,俘虏了齐将声子,并且在追击的过程当中,还打跑了齐国的名将匡章。
蓝田之战示意图楚怀王在听到自己大后方的邓地受到袭击以及盟军败退的消息以后,不得不接受陈轸的建议,放弃了与秦国在蓝田决一死战的想法,吐出了刚刚获得的陕西的地盘,老老实实地接受了秦国人伸出的橄榄枝,让大军撤回到武关以南。
此战后,双方同意秦归还楚在丹阳大战后所拿下的楚汉中的部分地区,楚则归还秦商州、商邑二城,两国订立儿女亲家,重修和平。
至于蓝田大战的胜负,至今仍然是莫充一是,众说纷纭。
历史毕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史记》的历史参考资料是从秦朝传承过来的。秦始皇尽焚六国史书,只保留秦史。而饱受专制涂毒的秦国史官的笔法则比春秋笔法更甚,他们在记录秦国获胜的时候,往往记着斩首多少多少万,数字十分明确。如果是秦国打了败仗,就往往语焉不详,一笔带过。
至于蓝田大战,素有严重歪曲倾向的秦国史官肯定会写成是秦国方面获胜的,否则他不怕被砍头吗?但考虑到秦国被逼迫到连“诅楚诏”这种压箱的巫术绝招都已经出动了,就已经很有一点狼狈不堪的味道了,甚至因为忧虑战况,秦惠文王的个人健康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害。由此可见,这很可能是一场胜负未分、两败俱伤的大决战。
屈原与楚怀王楚国之所以倾全国之力而没能取胜,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关键时候没能做好统战工作,尤其是对韩国的统战。魏国是因为早就中了张仪的连横之计,根本没有办法争取,而这时在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韩国反而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性因素,难怪张仪因此而被封为武信君。
在秦国方面,虽然在最后关头抑制住了楚国大军的进犯,同时也击败了远在东方的另一个大国齐国,但也由此而元气大伤,久久也缓不过气来。因此,站在秦国的角度,拆散齐楚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成了其外交政策的关键。
脑洞爆裂:
屈原因为被小人陷害,就写了《离骚》泄怨,要是屈原只是独自感怀而不贴出来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为什么屈原竟然把他的大作公之于众呢?难道他不怕犯君主的忌讳吗?
脑洞大开五千年(85)
下回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