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仅是词人,也是东周南音的集大成者

诊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8947293563234773&wfr=spider&for=pc

屈原不仅是词人,也是东周南音的集大成者

《九歌》是九首歌吗?

从周懿王开始,西周便日渐腐败,奴隶制度下的暴动,王权涣散,井田制度全面崩溃。到了周幽王,政治比起继承人的归属问题,显然更值得他费心,他想杀死大儿子和老丈人申侯翻脸,反被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杀死,客死骊山,于是西周就这么败了。

西周的覆灭,标志着社会动荡的正式开始。周幽王的大儿子——前太子姬宜臼周平王继位,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周便拉开了序幕。东周的前半期,诸侯称霸,称为春秋时代。

▲周懿王姬囏(约前—前年)

春秋时期共有个多个诸侯国,面对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和兼并,天子有心无力进行干预,时常要借助势力强大的侯国的帮助,一来二去,这些侯国便自居霸主,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与东周政权一起抵御外夷的侵扰。因此,东周的消亡,很大程度上和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

到了公元前年,韩魏赵三家分晋,互相讨伐,称为战国时期。战国期间,周王朝早已名存实亡,诸侯们互相兼并,战争频繁,到公元前年,东周国被秦所灭,东周覆灭。

在这样天子无法掌控全局的背景下,贵族地位的动摇就没什么意外的了。学术文化逐渐走出高级的贵族圈子,向中间层延展,而中间层的士大夫阶层就更加接近民间了。

从音乐文化来看,他们对民歌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加工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春秋时期,有孔子编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战国,则有屈原。他对南方民歌做了许多整理加工的工作,开创了《楚辞》的浪漫篇章。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纹饰平面图)故宫博物院藏

采风是个什么东西?

从历史记载来看,周朝有一种收集民歌的制度,叫做“采风”。采风的制度还是延续了周朝一贯的套路,是统治阶级为了掌握民歌、方便篡改民歌、利用民歌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种抱有政治目的的主观意图在内。

因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看到的收录于孔子《诗经》内的民歌其实已经是统治者筛选过的范围内的作品了。那这些民歌被收录到《诗经》中的哪一部分了呢?是《风》《雅》《颂》中的《风》。

《风》中记录了包括十五国的民歌,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省的北部和四川省的东部;时间上大约包括从周初开始到春秋中期近五百年间的作品。

▲元·张渥《九歌图》局部

南音的代表——《九歌》

不过这些大部分都是北方的民歌。南方的民歌,像长江流域这一带的作品一般被称为“南音”,不在“采风”的范围之内。没有系统性的集中和整理,导致作品大量的流失。在这一时期,除了零散的一些记载外,屈原整理的《九歌》则是唯一一部系统性集中记录的南音作品。

楚国的民间相信鬼神,有祭祀的风俗,《九歌》就是楚国南部,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地区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这套歌曲的词收录于《楚辞》之中。

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是这样解释《九歌》的: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祠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在这段中已经非常清楚的交代了作品的由来,以及屈原收录作品时带有的私心:向鬼神致敬,昭告自己的冤结,以此达到劝谏君王的目的。

▲王逸

这里的“九”并不一定是数字,有学者怀疑是“纠”,也就是缠绵婉转的意思。

《九歌》包括十一首歌曲,分别祭祀着不同的鬼神,有着不同的标题,都充满着绚烂的神话色彩。

比如思慕女神的《云中君》《少司命》《大司命》《河伯》;女神也失恋的《湘君》《湘夫人》《山鬼》;迎神曲《东皇太一》和送神曲《礼魂》;思慕男神的《东君》;歌颂英勇捐躯将士们的《国殇》。尤其是《国殇》,把将士们的义薄云天和英雄气概刻画得淋漓尽致。

载歌载舞得表演,情绪热烈奔放,伴奏乐器有钟、鼓、琴、瑟、竽、笙等,祭祀场面可见一斑。闻一多先生在《“九歌”古歌舞剧悬解》中是这样描写《国殇》的:

远山衔着半边血红的落日。平原上进行着剧烈的斗争。鼓声愈来愈急,敌人终于败退了。国人为庆祝胜利而哀悼国殇,手拿着武器和钲鼓,环绕着死者的尸体,举行萨尼人跳鼓式的舞踊。妇孺们坐在男人们后面,围成一个更大的圈子,唱着庄严而肃穆的悼歌。

▲《离骚》

“乱”的手法从此广泛运用

歌舞场面是盛大的,那音乐是怎样的呢?从形式上来看,已经有了“乱”(乐曲高潮)“少歌”(小高潮)“倡”(过渡乐句)的运用。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乱”的运用,它是长篇歌曲常用的煞尾手法,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这种手法在南音中早就存在,如周南《关雎》中就曾用过。

孔子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可见有“乱”的音乐是非常丰满动听的。这种手法从屈原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在汉魏大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屈原在整理这些民间歌曲的过程中,这些素材和形式也反哺于他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比如说《离骚》《招魂》《九章》《天问》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其中前两者,以及《九章》中的《涉江》《哀郢》《抽思》和《怀沙》就有“乱”的部分。

珍贵的仿古之作

尽管这些作品的歌词都很好地保存在了《楚辞》中,但就像我们戏称的那样:中国古代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尤其是先秦前的乐曲,都很难流传下来,大多都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泥沙,无法像西乐一般被演奏家们演奏并以唱片录制的形式得以流传。

那有人肯定会问:就没有仿古之作吗?

答案依旧是很难。

因此,这里这首仿古之作《哀郢》便也显得弥足珍贵。

《哀郢》是由埙演奏家赵良山先生与作曲家龚国富先生共同创作而成,灵感就源于屈原的同名诗篇,再现了屈原知晓郢都被攻陷后的痛苦之情。乐曲结构短小,音调哀伤,延长颤音和大幅度滑音的运用,犹如哭泣,一唱三叹。

在《哀郢》的乐声中,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那个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的白天——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