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中九歌
君子精神,现在似乎已经很难见到
经过时代漫长的发展,君子的处世之道,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很傻的行为。
无他,套用一句流行的语言:大人时代变了。
古代社会,真的有义字当头,为诺言、为人两肋插刀的君子吗?
现在很多人似乎受到影视的影响对此深信不疑。
很遗憾的是,这是十分错误的认知。
社会是残酷的,不分古代或者是现代。
因为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明显就是一个矛盾体,不可调和。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减少人口。
老实说,古代的生产力是十分低下的,社会是以自产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贪婪、背叛、偷窃的行为数不胜数。
要不然,江湖上怎么可能流传着义气为先的惯例?
是惯例就会被遵守吗?并不是!
江湖中,背叛,把兄弟、朋友两肋都插刀。
而不是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人和事多了去。
因信任是种珍贵物品,不敢轻易给别人,所以江湖上的义气才非常珍贵,甚至于是很多人的奢望。
晚清曾国藩对战太平军,前脚刚许下诺言,后脚就敢命人把俘虏全部干掉,一个不留。
秦国将军白起,阵前刚许下不杀降军的诺言,背后反手就敢坑杀30万大军。
动漫:白起
清军面前许下入关要文明对待百姓的诺言,背后就敢嘉定三屠。
德国也曾暗中与犹太人约定,只要交出全部财产就可活命,可是最后却拖家带口去了毒气室。
在利益和生存面前,义气般的诺言一文不值。
但是偏偏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个例外,人们把君子协定(诺言)看得比生命都还要重要,哪怕是在战场上。
春秋早期非常讲究君子风范,是有传统的,非常类似于西方的贵族礼仪。
打仗之前两方统帅,相互打个招呼,问个好,有的甚至还能握个手。
两军对战也尽量不向军官发动攻击,就算军官受到了俘虏也要以贵族礼仪待遇对待。
一方就算打败了另一方,把另一方打得丢盔卸甲,也绝对不会赶尽杀绝,因为违反春秋时期的君子风范。
春秋时期的君子风范流传下来也有几百年的时间。分封制、周礼,等级森严,不可逾越。
贵族之间的君子之交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也就出现了晋国楚国,两个国家在打仗的时候晋国战败。
晋国人逃亡时,战车陷入泥坑里走不出来。楚国人非但没有赶尽杀绝,还非常乐意地去帮助晋国人推车。
看他们挨饿了,甚至还能与他们分享些食物。
此等滑稽的这种场面,很难想象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但它确实存在过。
放到今天来绝对是被批判的对象。
指挥官的愚蠢,敢把敌人放虎归山。
居然不知道对待敌人的仁慈,就是对待自己残忍,这句名言。
出现这种场景,上面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那为什么后来就没出现这样的战争场面了呢?
当然是原有秩序的崩坏。
春秋战国以后,中华大地分为7个国家,韩秦赵魏齐燕楚。
周王室几乎被忽略,其权威也大为下降,几乎连吉祥物都不如。
原先只能由周天子享用的专属礼仪规章制度被逾越,有的诸侯王也敢悄悄使用,这就是礼崩乐坏的由来。
规则你不遵守我也不遵守,最后大家都不遵守。
在战场上对待敌人无所不用其极,越残忍越好。
所以用今天来看前世的场景,就能得出前世非常愚蠢的结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之物。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混乱比较好,这意味着普通人有出头之日。
原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普通阶层会晋升为权贵阶层,普通人也能分到其中的蛋糕。
真像日本社会中的武士阶层,世世代代只能当浪人武士。
平民几乎无出头之日,更别提像中国人有科举制度这样的晋升渠道了。
这社会真的发展到那一步,其实是非常可悲的。
现在社会还没完全定型,普通人仍然还有许多机会,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吧。
一个学新闻的历史故事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