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金牛奖得主告诉你现在最大的投资机会在

北京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03/8810613.html

5月13日,希瓦资产董事长

梁宏和进化论资产董事长

王一平在《领袖私募.雪球投资者》大会线上对话,主题是"辩论投资的黎明"。

在直播互动中,两位金句频出。梁宏说:如果你真正能找到一支非常牛逼的股票,能够穿越牛熊,很牛的一支股票,远比你做很多股票切换,包括高抛低吸,躲这个躲那个,追涨杀跌收益要好。

王一平则认为:现在的A股不便宜,当然它可能会比较长时间的不便宜,因为我们的QFII已经放进来了,包括港股通也放进来了,没有限额。

以下是路演文字实录:

01

量化研究绝不是一劳永逸

进化论一平:首先恭喜梁宏梁总拿了金牛三年期的私募,一年期三年期,祝他在年底继续拿五年期,一三五都拿了,最后形成大满贯。

梁宏:三年期的平哥去年就拿了,我们去年业绩差一点,前年拿了一年期,去年没有拿奖,今年拿了三年期,一平已经连续三年了,“帽子戏法”,接着大四喜什么的。

进化论一平:实际上如果跟公司跟得比较久的雪球的朋友应该知道,年我们跟梁总差不多同时间发基金,我们俩也算比较好的在年的股灾里躲过了三轮股灾。但在年4月份的时候其实我自己就阴沟翻船了,当时我想到两个对策:

1、多基金经理多策略,因为我觉得我肯定还会犯错,那一方面就要稍微分散一些,二是多基金经理多策略,一个人压力没那么大,从公司角度来说可以不断有新人涌现出来,有一个梯队,长期来说对投资人肯定是有好处的。当时第一方面是这样的,主动。

2、因为我有的产品跌到了0.78左右(最低的时候),清盘线是0.75,当时我在想要怎么办,因为自己也学金融工程的,就读了大量文献,把以前学的东西重新拾回来,自己设计了一些因子,刚好在年底时就做了布局,把我们公司现在的CTO的李靖找过来了,他在人工智能方面比较强,当时那个年代做人工智能的真的特别特别少,我把他邀请过来,两个人一起做研究和开发。

一方面做金融工程的线性模型,另一方面又能进行非线性组合,就这样两人配合。后来研究时间远远超乎我的预期,我原来想是不是三五个月就能搞出来,实际上非常困难,我们在年初才把第一个版本正式做出来,在模拟盘已经很成熟的情况下才开始用实盘来做。

后来发现我们从年2月份到10月份,效果比起市面上的量化基金表现好像略好一些,我们就比较有信心,年10月份时就直接发行了一系列产品,确实也在年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收益。

但量化这个东西,其实大家不要觉得这个东西是一劳永逸的,模型研究出来了以后就可以坐在那里躺赢,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量化界竞争其实是非常激烈的,激烈到很恐怖的情况。你面对的那些人可能就是清华、北大、MIT、斯坦福,各种博士,大家有不一样的功底,我还是比较偏逻辑、一些金融工程的东西,跟他们去抗衡,其实它不是一个很好走的赛道,或者说它是一个特别特别难走的赛道。

现在我研究股票和研究量化的时间基本可以说是一半一半,我已经在量化策略部待了一年多时间了,因为我们公司没有老板座位,平时我是轮岗,研究部坐半年一年,量化部坐一年,交易部坐一年,平时公司里到处窜,大体来说是这样。

到年的时候我们发现非常多机构都开始用人工智能了,一下子我们的比较优势就下来很多,年我们平均量化的收益率可能也就6到7个点,年以后到目前为止,因为后来我们自己去迭代开发,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策略,包括把以前一些遇到的问题也解决了,所以今年以来我们自己的收益率也挺不错的。

因为我们有主观又有量化,多策略所以基金净值可以更平稳一些,回撤也会更小一些,当然从攻击力来说有得必有失,但我们是长期来看,因为这里很多投资者还是比较偏理财性质的,大家认购你的基金也不是一定要暴富,他们希望比银行/信托的收益率高一点,所以我们考虑做私募公司跟个人炒股不太一样,有些人钱比较少的时候希望暴富,但很多投资者投资的数额其实也不小,更多情况下大家还是求稳的心态,因为现在我们也管了65个亿,任重道远吧,希望比较平稳的给投资人运作,这样会比较好一些。

02

如何从T+0转变为真正的价投?

进化论一平:要不我来吧,我们互相再问一个问题,要不就让大家来问吧,我再问宏哥一个问题吧。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宏哥原来是一个美股交易员,做T0的,到现在你会转变成真正的价投,我知道你有一些股票已经握了两到三年时间了,我想问一下是什么东西驱动你能够有如此大的转变,并且坚持下来?因为我觉得巨大交易风格的转变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梁宏:我自己觉得,我最早是做美股T+0交易员嘛,T+0交易其实是杠杆很高的交易,我可能放几万美金,就可以放几十倍杠杆,然后做T+0交易,交易以后获利的钱其实对我来说只是现金流,没办法做复合滚动。当时我做美股的时候,其实我平时美股交易获得每个月的奖金,拿到这个钱,其实我自己也是想去做投资的,我当时就以港股为主做一些基本面+趋势结合的(配置)。之后我不做美股以后一直是基本面+趋势的做法,持股时间短的几周几个月,长的话半年一年,当然一年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挺长了。

慢慢的等我做基金以后,我发现一方面是资产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方面是自己觉得,如果你真正能找到一支非常牛逼的股票,能够穿越牛熊,很牛的一支股票,远比你做很多股票切换,包括高抛低吸,躲这个躲那个,追涨杀跌(收益要好),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之前卖了很多自己的股份做很多投资,投这个投那个,最终投资的资产远远不如他当时持有微软股票的股份来得更值钱,他为了做很多其它投资把微软股票卖掉了,事实上如果他不卖微软股票,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而且我看到所有财富金字塔顶尖的人,不管是海外全球排行,世界福布斯还是国内财富排行榜,身家几百亿美金的,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财富的表现形式都是股权,不是黄金、不是现金,也不是房子,身家几百亿美金基本都是以手里的股票体现价值的。

这么大的资产都是哪里来得?都是通过长期持有一个公司的股份,也许他是这个公司的大股东,也许他是这个公司的管理层,也许他只是这个公司的财务投资人,比如孙正义这种。他就是持有一个非常看好的公司投进去,然后日积月累,持有很长时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然后他就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从而登上了世界财富最顶尖的层次。他们的财富都是靠长期持有一个非常好的公司股份做出来的,我看到最有钱人的财富是这么表现出来的,他是靠什么方式来的。

我从中体会到,如果我能从二级市场(不管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物色到非常好、非常有前景的公司,忽略它受市场的波动或信息产生的波动,我持有这些股份,只要我对它的基本面研究够透,前景大、天花板高、在行业内有非常大的竞争力,我持有这些股票,随着时间的积累我获得的收益会越来越多。

资金量小的时候做一些高抛低吸可以提高收益率,但随着资金体量越来越大,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规模,如果我不断择时、板块轮动切换,其实这些东西都已经做不通了,而且做了以后反而还不及我持有牛逼股票来的收益高。

所以从这种方面的体会让我自己的主策略变成了寻找基本面(股票)。其实我是做基本面投资,我不把自己叫做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可能是喜欢买便宜股票人的思路,我喜欢买的,便宜当然好,如果不便宜,公司好,我也愿意接受,而且我不是单纯只看PE的人,各种各样的估值方式在我这里都是行得通的。所以我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比较有前景的公司长期持有,我就把它叫做“基本面投资”,目前选股和持仓周期都是围绕基本面和长期投资的思路去做的。

我自己想学财富管理,一是想管理大资金,二是觉得如果选到好股票,长期收益率也可以变得很高。很多短期机会,策略多样性方面,我就把机会留给下面的研究员和交易员,让他们来多样化我这个产品的策略,来平衡净值波动,短线的机会就让他们去做。有时候因为一些股票有短线机会,仓位也就是几千万,这些机会我就让给他们了,自己不参与了。

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美股T+0的一笔交易几秒钟,到现在一笔交易几年这样一个漫长变化的过程。

03

如何控制自己的手不做短线?

进化论一平:那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短线交易机会,可能一开始转变时你明明看得到这个钱是你可以抓得到的,你怎么样控制住自己的手不去做?

梁宏:其实有时候有一些闲钱的时候我会去做一下,但更多的时候是没太多闲钱,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公司我太看好了,仓位就建得很重,流动资金就不是特别多,如果有一些觉得短线确定性的机会,我有时候也会参与一下的,仓位不一定很多,其实就是象征性的买个几百万或一两千万,对整个基金资产占比可能也就是0.1%到0.2%,净值贡献是非常有限的,有时候为了解解馋,参与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总体不是太多,我会把机会让给研究员,让他们去做。

进化论一平:如果你已经满仓了,你觉得你买的都是很优秀、很不错的股票,突然出现了一个你觉得比你持仓股票更优秀的股票,起码要配10到15个点,怎么办?

梁宏:先深度研究一下吧,如果确定非常优秀的话,因为我持有股票也不是两三支,基本我愿意拿长线股票,我们持有的股票其实挺多的,我一般都持有几十个股票,最重的股票是17%的仓位,剩下的可能是8%、9%、5%、4%……仓位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如果发现好的机会,我会在其中切换一点仓位出来,不是那么难。

进化论一平:相当于你把所有股票平均都卖一些?是不是每个都减一点?

梁宏:不会。我会把自己觉得相对较差的减掉的,自己非常看好的一些公司舍不得卖的。而且我买股票,有时候左侧也会买,有时候右侧也会买,都会买,有时候左侧先建底仓,右侧感觉图形好的时候再把仓位加上去,都会有。而且资金量大了以后常常会买在左侧。

04

对当前市场的看法

进化论一平:大家都想知道我们对现在市场的看法。

梁宏:你先说吧,前几天我跟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