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图片,一键解锁
Hello,宝子们
我是陪你们升本的小编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中28篇精读课文之诗歌篇目
《九歌.国殇》《短歌行(其一)》《山居秋暝》
一、九歌.国殇
戳图可放大
01
考试大纲具体考核要点
1.理解本诗题目《国殇》的含义,概括本诗的主要感情倾向。
2.分析本诗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诗。
4.理解全诗最后两句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拓展补充)
02
课文阅读知识点解析
1.理解本诗题目《国殇》的含义,概括本诗的主要感情倾本文选自《九歌》。《九歌》共十一篇。《国殇》一篇,则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的祭歌。国殇:即死于国事者。
国殇在《九歌》中是颇为特殊的一篇,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表现作者对抗秦牺牲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崇敬和祝愿,并以此鼓励国人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
2.分析本诗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本诗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前六句主要采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两军对峙、短兵相接的情景、叙述战争中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楚军将士们毫不畏惧、奋勇争先的英勇气概。“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这两句的细节描写则逼真地再现了楚军统帅在最后关头,仍然用他敲出的战鼓声号召、鼓舞士气的形象。用场面铺陈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极为高扬地赞颂了楚军将士“虽败犹荣”的精神。
3.理解全诗最后两句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拓展补充)
本诗第二部分的最后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热烈的礼赞,既凸显了楚人刚毅的性格,也寄托他对祖国复兴的期望,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
03
文学常识
屈原(约前—约前),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先秦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其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战斗精神以及对国家的深挚情感历来为人们所景仰。
屈原出生贵族,年轻时博闻强记,善于辞令,甚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等职。屈原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但屡遭保守势力的排挤、诽谤。先被放逐于汉北,后又遭顷襄王被流放至江南。他辗转流离于沅、湘一带达九年之久。终因痛心于国势日益危殆,理想无法实现,最终怀石自沉汨罗江以死报国。
屈原重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卜居》等。其作品充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了政治思想和抱负,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文笔纵横恣肆、情感强烈激荡、个性鲜明、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
二、短歌行(其一)
戳图可放大
01
考纲要求
1.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概括全诗的主旨。
2.理解本诗的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3.理解诗中用典、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4.背诵这首诗。
02
课文阅读知识点解析
1.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概括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叹息时光流逝,伤时念乱,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2.理解本诗的抒情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全诗共三十二句,每八句一组可分为四层意思,且一、四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现实境况;二、三两层为一部分,表现诗人想象情景。这两部分相互激发,互为因果,强烈抒发了曹操兵败赤壁之后渴望广纳贤才,以求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和担心时光有限、功业难成的忧思愁闷。全诗在回环往复,低昂回旋中把作者跌宕起伏,复杂多端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深沉的忧郁中,昂扬着顽强的进取精神,气韵沉雄。
3.理解诗中用典、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
本文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前两者不仅把作者思贤若渴,礼遇贤士以及想借助贤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而且这种古朴典雅与全诗语言质朴无华的本色极相谐洽,浑然天成,丝毫看不出是引用和用典。“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些诗句用比兴的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蕴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自己渴求的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光;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以因月明星稀而惊飞别枝的乌鹊,比喻为身处乱世尚难找到自己可信赖、依托的圣主明君的贤才。这两处的比喻,所指称的对象都是贤才,一如月光,一如乌鹊,但前后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从贤才的才质着眼,后者从贤才的处境落笔,变化中恰巧显现出诗人用意的准确。
03
文学常识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市)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曾参与镇压黄巾军起义,又起兵讨伐董卓,逐步壮大了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在政治上,曹操用人唯才,大兴屯田,抑制豪强,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最终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建安七子”、蔡琰等作家。曹操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其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二十余首。他的诗作,反映了汉末动乱现实,表现了他伤时悯乱的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昂扬进去的豪迈气概。语言古朴,气象恢宏,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有《曹操集》。
三、山居秋暝
戳图可放大
01
考试大纲具体考核要点
1、划分本诗写景部分的层次,概括其各自侧重点
2、理解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这首诗(根据历年真题建议)
02
课文阅读知识点解析
1.划分本诗写景部分的层次,概括其各自侧重点
本诗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出奇得终南山村景色。首联点出季节、时间、天气,重在写“静”。一个“空”字点出了秋雨荡涤过的山林静溢所引发的诗人的错觉,以及使人陶醉其中的那种心旷神怡、欢欣喜悦。颔联主要通过“明月”和“清泉”写夜晚林中山色。”明月”呼应“晚来”,“清泉”呼应“新雨”,极写山中景色的美丽动人,颈联就由写景进入了写人,但诗人没有直接表现对象行动,而是借助听觉和视觉对竹喧莲动加以细致辨认和感受。这样交错手法的应用,使人和景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已经融入了这纯美的生活艺术之景中,在层次结构上也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
2.理解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特点
整首诗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简朴的白描,勾勒简单,画意盎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静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先写静,后写动,动静结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下”更3是以动写静,这样动静结合,场景交叉,极富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意蕴。
03
文学常识
王维(?-),宇摩诘,原籍祁州(今山西祁县),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唐玄宗开元()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官至给事中。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时被俘,迫受伪职。乱平,降为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二年()转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工诗善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
前期曾写一些边塞诗,中年以后致力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其诗体物精心,状写传神,笔致简洁意境蕴藉幽远。王维各体兼长,尤工于五言律绝。有《王石丞集》。
年福建专升本考前临门一脚
拒绝焦虑,拒绝emo
考前带你点睛,成绩UPUP
??
点个在看,一起上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