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头的话
最近,小生听闻有前辈历时多年成功得到高颖先生《武经射学正宗》明代原版书卷的喜讯,小生也非常期待这本明代原版书籍能早日再度出版,让我们再观高颖在原版著作真容!
由于此前小生所读书稿以台版影印书籍,故从本期开始,小生特在标题注明台版标签,以示读者阅读。
———————以下正文———————
又三年而筋力劳疾,病所云不满之毛病根益深,引弓益不能彀,变怪百出。胸中射法了然,奈两臂之不为我用也。时年已四十五矣。知病终不能去,又不忍弃置,于是更为左射,以精验之法,训新习之手,病未生而法备。其比五年而机熟,应弦命中亦几如意。
丙辰年又游京师。为时论所推,燕、赵、齐、秦之士云集而观。其尤知味者,率其子弟相从不舍也。然旁观者虽曰善,予心知其非至也。何也?左射后手弱,不能敌前手之强。琴瑟不调,虽强鼓而成音,不知乐者妄称其善,终不能入钟子期之听。
又过三年肌肉筋骨积劳成疾,我所说的难以拉满弓的毛病日益根深蒂固,引弓越来越拉不满,为了拉满做出各种奇怪的姿势。虽然我对正确的射法了如指掌,奈何我已年老两臂难以为我所用了。这一年我已经四十五岁了。知道自己的毛病已经不能除去,但是又不忍心放弃自己多年的射艺,于是改为左手勾弦,用我几年来整理精炼的射箭方法,训练更换后的前后手。结果毛病没有出现射法就学成了,相比之前五年就小有所成,放弦命中目标也变得更加如心随意。
丙辰年再次来到京师。这时我为了推广自己的理论,燕、赵、齐、秦的射手都前来一睹。这其中有些内行的前辈,带着他的弟子一同前来观摩。虽然周围旁观的射手都说我的射法很好,但我心中知道这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这是因为我用左手的力量弱,和推弓前手的力量不协调。这就像琴瑟音色不协调,就算勉强能弹出音乐,即便那些不知道音律的人妄说音乐好听,最终进不了钟子期这样音律大家的耳朵。
北宋张敦礼《九歌图卷》(传)
乃又更为右射。盖喜右手久不习射,病根消而易改。且不忍右手二十余年之功,一且弃掷耳。乃遂大加更改,以弱弓微弦,涤去旧病者五年,射始合法,中微及远稍亦如意。然病之入骨者,犹存十之一二。不满之毛病时或间发其端,中数亦不能如癸卯年之多。而筋骸已渐惫。
嗟嗟,颖今年已六十有六,习射四十余年。始知受病之根,而悔已无及。使早能辨射法之真膺,不为江上人所惑,亦悉知流毒至此。
予身受其惑之害,且又知去害之苦。虽用苦功以去病,而病根转深。皆从初之不辨失也。今天下好射者,比比诚不忍其忽于惑,而不知辨也,辨而不及改也。故作辨惑篇以觉之。略举其惑之大者十余条,详示其由,其余俟4明者类推焉。
之后又改回右手勾弦。原来习惯的右手久不射箭之后,以前犯下的毛病变得很容易纠正了。况且不忍心自己右手射箭二十几年的功夫,因为毛病而弃之不顾。于是下大力气纠正,用轻磅数的弓和细小的弓弦,将之前犯下旧毛病花了五年除去,射艺终于合乎方法,能稍微按自己意愿射中相应目标。可惜年轻时犯下的毛病进入身体太深,即便现在纠正过来还有一二成的错误存留。拉不满弓的毛病时不时会发作,射中的数量也不如癸卯年来的多,而且我的筋骨也渐渐衰老疲惫。
唉!我今年已经六十六岁。研习射箭四十多年,终于知道当初犯病的根源,真是追悔莫及。如果当初我能尽早辨别出射法中的真伪,不被那位江上射手的射法所迷惑,也不会犯下如此大的毛病,知道得这么详细。
我用我一生所受到的病害,而且也知道根除病害的艰苦,虽然最后下了一番苦功夫去除了病害,然而毛病根深蒂固。都是当初不知道如何分辨造成的。当今天下喜欢射箭的后人,比起我所受的病害真是不忍心让后人再度误入歧途,不知道如何辨别,等知道辨别却来不及纠正了。这也是写下辨惑篇来警告后人的原因。本篇我会略举容易犯病的十多条问题,详细阐述这些发病的原由,剩下的毛病只待后来的智者去发现了吧。
南宋佚名《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卷》局部
1.这是中卷辨惑篇的序,从这篇开始高颖将详细分析在射箭中容易产生的错误观念,指导新人如何分辨正确的射箭方法。序文中明确提出“正法”的概念:符合人体生理构造,绝大多数人在引导之下可以循序渐进学会射箭,成绩可以稳定上升的,科学系统的理论就是正法。
2.作为学习射箭的新手除了学习射箭,更重要是如何分辨正确和错误的射法。序文高颖以自己一生经历警告如果没有辨识到错误的射法,其危害是非常大的。轻则成绩下降,重则病入身体贻害终生。
3.由于高颖本人在国内史籍并无记载,难以知晓此人的信息。惟有从序文中可以获得此人零星信息。中卷序文高颖提及自己的岁数,本书写序日期崇祯丁丑(年),按明代干支纪年表计算,靠近崇祯丁丑年(年)的癸丑年为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即公元年。文中载癸丑年,时年四十三岁,按古人虚岁周岁计算方式可知,高颖的出生年为或年,以其虚岁和周岁相差时间计。
4.俟:[qí]等待
听羽堂俱乐部
定期推出活动、古籍,以及传统文化等
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