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早期敦煌壁画里的山还不够真实,那么从隋代展子虔这幅画开始,山变得越来越真实了:山峰有了变化,画得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起有伏。
展子虔《游春图》摹本局部,隋代,约年前整幅画以山石的蓝色为主,再辅以山脚下草地的绿色、泥土的金色,最后用桃花、人物的白色,还有桥梁、建筑的红色做点缀,色彩层次十分丰富。
在山脚下的人,只有豆粒大小,衬得群山格外巍峨。人不再是画面的主角,而是山水的点缀,这标志着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种。
但大诗人屈原却在战国时就已见这青山中——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张敦礼《九歌图书画卷·山鬼》局部北宋约年前战国时的大诗人屈原,写过一首诗《山鬼》,讲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一个美丽多情的山鬼,在深山中与一位公子偶遇。幽会之后,她急切盼望着再次相会,然而公子却迟迟未能再来,是忘记了,还是不得空闲?她心中充满了疑惑与惆怅……
张敦礼《九歌图书画卷·山鬼》在画中的描绘出山鬼容貌姣好,着一袭蓝裙,骑坐在花豹背上,在山林之中徘徊,露出失落、幽怨的神态。背景是迷蒙混沌的山丘与云雾,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