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龙舟从河泊潭出发

屈原管理区凤凰山南河泊潭是千古定论的屈原沉江地。按历史上的称谓,河泊潭罗人命名为罗渊,屈原在此沉江后,楚人称此为屈原潭、屈潭,贾谊、司马迁到此地之后,称之为汨罗,《水经注》称之为《汨罗渊》、《方舆揽胜》称“沉沙处为汨罗江;《一统志》称”汨罗,江名;汨水罗水在屈原潭复合,故曰汨罗“。《湘阴县图志》:”河泊潭离古罗城三十里,正古屈原潭。”今天河泊潭有81年汨罗县立石碑,记其事。《湘中记》云:“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外传》:“屈原栖此作九歌”。说明河泊潭左(东)边之同为屈原旧居地,上有三闾宅。《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六记载:“玉笥山,在县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经其下,有屈潭,亦曰罗渊,屈原放逐自投于此。隋置玉州,盖以山名。其相连者曰汨罗山,以下临汨罗江也。又磊石山……”。从此记可知玉笥山、屈潭、汨罗山、汨罗江、磊石山是从东到西排列,均在县北七十里的区域,相连在一起。汨罗山和玉笥山正是今天凤凰山最西南的两个山头。汨罗山正是《水经注》记的“汨罗戍”地、渊北之地,屈原汨罗庙、屈原墓都建在建在此地多年,汨罗山与磊石山距离10里许,与磊石山遥遥相对。宋胡哲《汨罗庙记(屈原庙)》云:“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为汨罗。”乾隆二十一年,此地的屈原汨罗庙被移建于名山河北岸,就是今天的屈子祠。实际上,此前汨罗江屈原文化古迹,全部集中在河泊潭汨罗山和玉笥山上。(01)盘石马迹《湘阴县图志》记:盘石马迹,在川江嘴(今名春江嘴),即古汨罗渊也。《异苑》卷一:“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盘石马迹,说的是拴马绳在拴马的圆石上,弄出的绳痕。川江嘴地正是河泊潭西边,汨罗渊就是屈原潭,屈原自沉于此。相传屈原就栖住在川江嘴东边的玉笥山上,这块盘石,正是屈原平时栓马的石头,有马迹出现说明在此地居住了很久的时间。相传屈原投江前,骑着白马先拜祭了黄陵二妃庙,又沿着白塘湖绕过一圈。在大屋彭地有一口井叫白龙井,旧名白马井,相传屈原在此饮白马而名,后来屈原又到了凤凰轩辕台,拜祭黄帝,然后再回到故居,把马栓住,自己则怀石自沉了河泊潭。(02)屈原塔招屈亭相传屈原沉江后,河泊潭渊北曾建有屈原塔和招屈亭,均为屈原的学生宋玉等人所建。宋玉,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宋玉,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以四大美男之一闻名后世;但宋玉同时也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楚国辞赋家,相传他是屈原的弟子,其中他的作品《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列入辞赋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后世。如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深受《神女赋》的影响。宋玉的文学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李白曾说“屈宋长逝,无堪与言”,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杜甫也有一诗,肯定宋玉的文学成就。其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宋玉曾经在楚王身边为官,但楚朝小人当道,政治生态恶劣;加上秦国大势已成,楚国难以抗衡,宋玉难有作为,眼见家国不幸,宋玉只能用辞赋来劝诫楚王,但均无济于事。屈原沉江殉国那年,宋玉才21岁,据传屈原的死并没有引起楚朝同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