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屈原与他深爱的国

屈原(约公元前—公元前年),战国时期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人。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诗歌和文学而闻名于后世的人,因为他创造了“楚辞”这种诗歌文体,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读起来是不是有点糊涂啊?

自秦汉往前,古人都有姓、氏、名、字,这4个字含义各不相同。

“姓”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最早作为一个母系氏族的图腾崇拜,区别于其他母系氏族。所以远古八姓里面都有“女”字,“姓”本生也是由“女”和“生”两个字组成,体现的是母系社会的特征。

随着一个氏族的壮大,原来的聚居地住不下,就要向外分散成一个个部落,为了区分不同的部落就产生了“氏”,比如黄帝是轩辕氏,炎帝是神农氏。

“名”是一个部落内区分彼此的标志,一般都是长辈给取的。

“字”作为“名”的补充,一般意思和“名”是相近的。古人一般不会直呼别人的名,而是称呼姓和字。比如把诸葛亮叫诸葛孔明,曹操叫曹孟德。

秦汉开始,“姓”和“氏”逐渐就分不清了,司马迁写《史记》整理资料的时候,也往往无法分清古人的“姓”和“氏”,姓氏慢慢就合二为一了。但“名”和“字”还是分得很清楚。

到了现代我们一般人都只有“名”,没有“字”,名字也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我们一般只有姓名。

按照现代人的叫法,屈原应该叫作屈平。

屈原和楚国王室同姓芈,王室为芈姓熊氏,屈原为芈姓屈氏。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这个地方,他的后人就以屈为氏,当时楚国像这样的情况还有景氏和昭氏,屈、景、昭也是当时楚国王族的三大姓。

屈原因为是王族,所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酷爱读书,博闻强识。因为从小生活在民众之中,即使贵族出身,他却非常同情普通老百姓,小时候就做了许多于民有利的事,所以在民间广受赞誉。

屈原年少得志,公元前年,二十多岁的屈原就担任了楚怀王的左徒。当时楚国的管制与其他国家不同,左徒这个官名在楚国之前也没有,地位仅次于令尹(楚国丞相)。公元前年,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经过两次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当时一流强国。目睹隔壁秦国越来越强大,在屈原的努力之下,楚怀王终于被打动,决定用屈原在楚国实施变法,左徒这个职位就是专门为屈原所置,方便变法。

公元前年,屈原开始在楚国变法,制定出台各种法令。此后几年,变法逐渐深入,与旧贵族等顽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楚国形势大变,旧贵族们面临着被覆灭的命运,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开始反扑。旧贵族们在楚怀王面前轮番进谗言,想尽办法污蔑屈原,俗话说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楚怀王的耳根渐渐软了,听信谗言,罢黜屈原的左徒职务,改任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此时是公元前年,离变法开始才3年多,自此,变法宣告失败。

史书记载楚怀王因为上官大夫的谗言逐渐疏远屈原,直至罢黜左徒,至于具体的情况没有明确记载。据传有一次,上官大夫去找屈原,看到屈原桌上有一些竹简,故意当成屈原写的新诗拿起来就看,屈原赶忙阻止并告知这是国家机密,不可外传。就这一会儿功夫,上官大夫也记下一些内容,告别屈原后立即就去拜见楚怀王。把记下的内容告诉楚怀王,还说这些内容已经传开,并说屈原自恃有才,不把大王放在眼里,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等等。楚怀王心想,变法这等机密内容,是他和屈原两个人密谈确定的,现在却被传开,于是就与屈原产生了隔阂。还有一次,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借口排练《九歌》邀屈原见面,屈原作为《九歌》的作者不好推辞只能去见郑袖。见面后,郑袖假装头晕,就往屈原怀里倒去,屈原见状赶紧去扶,就在这时,上官大夫带着楚怀王正好赶来,看到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罢了屈原的左徒,改任三闾大夫。

纵使屈原有商鞅一般的抱负,但楚怀王毕竟不是秦孝公,仅凭一腔热血是无法冲破旧贵族的封锁的,变法只有夭折了。

公元前年,屈原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这个闲职。这时战国七雄有三个强国,齐、楚、秦,此前楚国奉行联齐抗秦的策略,这也是屈原一贯的主张。随着屈原失势,楚国朝堂上的亲秦派开始占据上风。

公元前年,楚怀王的一个老熟人来到楚国,他就是张仪。张仪曾经在楚国做过官,但是没有得到重用,被人诬陷偷了宝玉之后,一气之下投奔秦国,得到秦惠文王重用,这次回来,他的目的是瓦解齐楚联盟。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张仪用方圆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饵,诱惑楚怀王与齐国断交,糊涂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劝谏,答应了的张仪的要求,为了跟齐国彻底断交,还专门找了一个很会骂人的官员到齐国朝堂上辱骂齐王。结果等到去秦国去交接土地时,六百里变成了六里,秦国死活不承认曾经答应过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一怒之下派兵攻打秦国,早有准备的秦军大胜,楚国大将屈丐在内的七十余名将领在丹阳被俘杀,八万大军全军覆没,史称“丹阳之战”,此战汉中沦陷。

第二年,心里憋屈的楚怀王,趁着秦国和齐国交战,派兵突袭秦国,一度推进到了秦国腹地蓝田,秦国大将樗里疾打败齐军后回援,在蓝田大败楚军。

连续两次大败,楚怀王似乎认清了现实,想起了屈原是对的,所以重新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目的是要与齐国重新结盟对抗秦国,屈原很高兴看到怀王终于清醒,很快踏上出使齐国的路。屈原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前往齐国之后,秦惠文王也派人来到楚国,表示愿意用汉中的一半来换取跟楚国结盟,楚怀王居然答应了,表示他不要土地,只要张仪。

张仪来到楚国,怀王本打算要杀了他,但张仪花重金贿赂了靳尚和郑袖,结果就被释放了。屈原回到楚国听说此事,赶紧去找楚怀王请求杀了张仪,怀王一想觉得后悔,于是派人去追张仪,但是张仪早就跑回了秦国。屈原不辞劳苦出使齐国的成果就这样被糊涂的楚怀王给葬送了。

张仪回到秦国后,这一年他的伯乐秦惠文王去世。第二年,秦武王元年,张仪不受重视,去了魏国做丞相。诸侯听闻张仪不被秦武王宠信,纷纷和秦国断交,转而和齐国结盟。见此情形,楚怀王也背弃秦国,竟逮捕昭雎(楚国驻秦国外交官)来向齐国示好。这一点符合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

公元前年,齐宣王想跟韩魏合纵攻秦,派使臣到楚国游说楚怀王结盟,怀王犹豫不决。后来经过游说,怀王放了昭睢,在昭睢、屈原等人努力下,怀王终于同意和齐国结盟,同时改善了跟韩国的关系。自此,楚国和齐国又走到了一起。

前年,秦武王不满韩魏齐合纵,派丞相甘茂攻韩,夺取了韩国宜阳。但是这个秦武王太作,好好的秦王不做,偏偏喜欢举重,前年在洛阳举鼎暴毙,大臣们接回了在燕国为质的秦武王弟弟嬴稷即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嬴稷的母亲是著名的秦宣太后芈月,一看姓就知道跟楚国有关系,芈月的确是楚国王族后裔。

前年嬴稷即位后,年纪尚小,宣太后摄政,她主张与楚国交好。前年,宣太后提出想与楚国联姻,屈原等主张联齐抗秦的大臣竭力劝谏,不同意交好秦国,但是亲秦派势力此时似乎占了上风,屈原他们再努力却于事无补,最终楚怀王选择背弃齐国,答应秦国联姻请求。为了“报答”楚国,前年,秦国与楚国举行黄棘之会,把上庸(汉中的一部分)归还楚国,怀王觉得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部分失地,对秦国好感大增。但他没想到的是,此举却是给楚国挖了一个大坑。

秦楚复合,与屈原的主张截然相反,加上政治对手的不断进谗言、挑拨,前年屈原被流放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屈原于此时作《九章·抽思》,表达了不得已被流放,欲归却又不能之意。

此后几年,不管对于楚国还是对于屈原,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前年,对于楚国的背信弃义,齐国愤而联合魏韩合纵伐楚,楚国派太子横入秦,换取秦国出兵援助,齐魏韩联军被击退。前年,太子横在秦国与一位大夫发生矛盾,并将其杀死,之后担心秦王惩罚,趁着大家都不注意偷偷逃回了楚国,这一番操作把秦昭王惹怒了,向楚国讨要说法,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摩擦,秦楚关系出现裂痕。齐魏韩三国抓住机会,拉秦国入伙,一起进攻楚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垂沙之战‘’。

此时秦国内部宣太后当政,秦昭王碍于太后的面子没有对楚国下狠手,只占据了一座新城。齐魏韩联军可就不一样了,联军在沘水击溃了唐眜的军队,唐眜殉国,楚军大败,国土沦丧。楚王恐惧,让景翠出使齐国,并送太子横去齐国当人质,以求和谈。同时景鲤、苏厉依照昭雎的计谋出使秦国和谈,用近万把弓弩、四十万箭矢、及重刃等赎回了秦国此年侵占的新城。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让不真实的语言蒙蔽了正确的语言,这些谣言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忧愁幽思中作《离骚》。

前年,秦昭襄王派兵攻占楚国数座城池,同时向楚怀王发出了“会盟”的邀请,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挟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

从张仪开始,楚怀王多次被秦国诓骗,真是一点记性都不长,不过,从前年开始,秦国多次战胜楚国,国力持续增强,齐国也在前年几乎灭了燕国,实力也有所增强,相比之下,楚国却是在走下坡路。此次秦王主动邀请“会盟”,怀王虽然也心存疑虑,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前去,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秦昭王居然不讲武德,干起了绑架勒索的勾当,这也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楚怀王虽然无能,但却是条汉子,断然拒绝了秦王的割地要求,他的心中国家利益还是高于个人利益的。此时的楚国国内已是一团糟,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堂上分为三种声音:第一种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想方设法从秦国赎回楚怀王。第二种是以昭睢为代表的,要迎回在齐国为质的太子横继承大统。第三种是要立在国内的公子子兰。此时的屈原,在朝堂上已经没有什么话语权了,最后昭睢一派占据上风,太子横于当年顺利回国即位,是为楚顷襄王。

前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斩首五万,夺去了析(今河南淅川)及左右十五城后撤军。此间一直到楚怀王客死秦国,三年左右的时间,屈原一直到处奔走,争取从秦国接回楚怀王,但此时顷襄王已经即位,自然不愿意接回自己老爸,再把权力归还,所以屈原的所作所为愈发引起顷襄王的不满,也给了亲秦派攻击自己的把柄。

前年,楚怀王病死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民众无不痛心疾首,纷纷怨恨公子子兰以及当初竭力怂恿怀王赴秦,为屈原鸣不平。屈原此时作《招魂》,借以招怀王灵魂归故乡。子兰等人怕屈原东山再起,一起进谏污蔑屈原,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前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前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前年,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前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

前年,郢都陷落的消息传来,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屈原六十二岁左右。从前年开始,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到去世,时间长达十八年,在这期间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等。

回顾屈原一生,年少得志,受命变法图强,却因君王疑心而夭折。又因性格过于刚直,屡屡因政见不合被政治对手诬陷,两次放逐长达二十年以上,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用武之地。但也正因如此,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潜能,给后世留下了无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是古代第一位因为文学成就而闻名于后世的人,他的作品以浪漫主义著称,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楚辞”,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流传到今天有23篇,包括《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离骚》、《招魂》各1篇。

自屈原投汨罗江开始,端午节逐渐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经久不衰,划龙舟、吃粽子成为了端午千年不变的习俗,如今又是一年端午,以此缅怀屈原,顺祝大家端午安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