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名字,有名也有字,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中国古人名字皆俱,现代人很少有字了。
名和字有何不同。《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可以看出,取字是为尊重其名。名很正式,长辈、上级可以称名,同辈人只能称字。
当然,字不可乱取,一定要跟名有密切关联。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姓氏》中说:“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这表明了取字要与名必须有内在联系。使人见名知字或见字知名。
中国古人取名取字都非常讲究,往往都有根据,引经据典,颇有蕴含。总结起来大概有七类。
一、字与名同义或近义,二者互为诠释。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
班固,名固,字孟坚。《说文解字·囗部》:“凡坚牢曰固。”《尔雅·释诂》:“坚,固也。”孟,表示行第,乃兄弟中居长者。
曹植,名植,字子建。植、建都是“树立”的意思。《玉篇·木部》:“植,树也。”又《广韵》:“建,树也。”子,为衬字。
欧阳修,名修,字永叔。《广雅·释诂》:“修,长也。”《说文·永部》“永,水长也。”叔,表行第。
二、字是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亮、明本可同义互训,而加一“孔”字,则字就成了对名的进一步解释。孔,是“甚”的意思,如《诗·小雅·常棣》:“兄弟孔怀。”
陆游,名游,字务观。游、观都是游览的意思,务,致力于做某事,如《论语·学而》:“君子务本。”
蒲松龄,名松龄,字留仙。留,长久,《尔雅·释诂》:“留,久也。”名与字合起来,表示希望自己“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心愿。
三、字与名意义相反或相对,形成互补。
韩愈,名愈,字退之。《玉篇·心部》:“愈,胜也。”之衬字。
晏殊,名殊,字同叔。《淮南子·本经》。注:“殊,异也。”殊与同反义相应。叔,表行第。
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晦语义相反。《文选·陶潜〈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李善注:“《声类》曰:‘熹,亦熙字也,熙,光明也。’”《楚辞·九歌·山鬼》:“杳冥冥兮羌昼晦。”王逸注:“晦,暗也。”元,衬字。
林逋,名逋,字君复。逋,逃亡,《左传·哀公十六年》:“逋窜于晋。”复,返也,《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名为“逃亡,字为“返”,此公名、字颇有调侃意味。
四、字与名一同表示对前代贤人的景仰,敬慕古人。往往取圣贤名、字、号等方式来命名取字。常在名或字中加师、景、希、次等字。
范仲淹,名仲淹,字希文。淹,即指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字文通,少孤贫而好学不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有《别赋》传世。
姜夔,名夔,字尧章。夔,相传为尧、舜时乐官。
张养浩,名养浩,字希孟。“养浩”是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浓缩。
宋濂,名濂,字景濂。濂,取自“濂溪”。宋代周敦颐为理学大师,住在濂溪,人们尊称他为濂溪先生。
五、字与名一同纪念有价值的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说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山才生下他,故名“丘”字“尼”以记其事。
孔鲤,名鲤,名字伯鱼。是孔子的独根苗,生时,鲁昭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以此给儿子取名。
李白,字太白。传说其母梦长庚入怀而生之。长庚即太白金星。故李白名白,字太白。
六、字与名运用历史典故
刘禹锡,名禹锡,字梦得。禹锡,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句;梦得,出自《史记·殷本纪》“武丁夜梦得圣人”句。名、字分别出于两部古书。
李商隐,名商隐,字义山。这个名字化用了商末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之事。李商隐在名字中运用此典。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文王夜梦飞熊,出猎时遇姜尚,得其辅佐,遂建周王朝。因为周人盛于岐山,故名岐。
七、字与名与儒、释、道,表明父母的重道德重信仰古代用名字来表示某种信仰的例子是非常多。《颜氏家训风操》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即是此意。
王维,名维,字摩诘。维摩诘,为梵文的音译略称,他是一位大乘居士,与释迦牟尼同时,善于应机化导,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事见《维摩诘经》。
陆羽,字鸿渐;《易经·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陆羽是著名茶圣。
高明,字则诚。名与字取自《中庸》:“明则诚。”明初戏曲家,《琵琶记》的作者。
古人取名取字如此典雅,你也为自己取个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