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全诗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
九歌·国殇屈原朗诵:路英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注释1.国殇:为国战死的将士。2.屈原:战国楚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3.毂(gū):车轮贯轴之处。4.凌:侵犯。5.躐(liè):践踏。6.骖:在两旁驾车的马。7.殪(yì):倒地而死。霾:同埋。8.絷(zhí):绊住。9.枹(fū):股槌。10.天时坠:比喻杀的天昏地暗。11.惩:悔恨。鬼雄:鬼中雄杰。
译文双手握住锐利的刀枪,全身披挂好坚固的铠甲,驾驶着战车,向敌阵冲锋,高扬起武器,向敌人迎战。敌军的旗帜遮蔽了天空,敌人如黑云般直压而来——冒着射向胸膛的利箭,奋勇杀敌,你勇往直前。敌人突破了我军的阵地,敌人践踏着祖国的土地,战马嘶鸣着,哪管已受伤,战马倒下了,死也要在战场。那一辆战车,双轮已被陷,那四匹战马,拌住了缰绳,那一位主帅,高举着鼓缒,猛击着战鼓,指挥着战斗。壮士们战斗到最后一息,在茫茫的原野上,为国捐躯——天地也为之失去了光彩,神灵也为此震怒了容颜。将士出征原不打算回来,战死沙场再不能够回来——旷野宽容,埋葬着忠骨;草原辽阔,留住了忠魂。身带着长剑,保卫着家园,手挽着强弓,巡守着边疆:即使抛却了头颅也无谓,即使洒尽了鲜血也无悔。勇敢的精神洄流在你血脉,威武的雄姿也气概豪迈:在战斗中永生——你始终挺立;死也要尊严——你毫不迟疑。既然你已经慷慨捐躯,就让你神魂上达天庭——在世时你意志刚毅顽强,战死后你灵魂也无匹高翔。评析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作者介绍屈原(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被谗,遭放逐。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长诗《离骚》,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分享给朋友哦!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长按下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