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以长养胸中情怀,行路以丈量脚下方圆。动静结合,知行合一,是为学之正道。
此次湖北之行,被激活的不仅是锁在课本里的知识,更是行知班级学子的青春诗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真实的山河遗迹面前,这群少年将心中激荡的才思与情怀,连同日月之辉一起,汹涌成一片气势昂扬的诗词大海。
(一)遇见一场雨的时候,遇见武大这是一场特别的遇见。在一幕幕雨帘掩映之下,孩子们鲜艳的雨衣成了武大校园里最美的樱花瓣。也正是在这方水土之上,孩子们的诗情开始悄然生长。
当我在武大
杨易晓
漫步在武大校园内
听芳草低吟,听雨滴歌唱
站立在操场的草坪上
听老师为我们讲述百年学府的辉煌
走向老图书馆对校史瞻仰
鲲鹏雕像再现了逍遥游的景象
站定在宋卿体育馆门前:
武大培养的一腔热诚的学子
即身已凋亡,心仍在故土安葬
不惧世俗的眼光
只为心中的信仰
倘若能看到满树的樱花
定像一汪海洋,随风漾起波浪
学大汉,武立国
赵阳
武立国之重器兮,又何易名以繁乎?纷吾既有此先人兮,又重申以辟址。何尝驾骑以浮尘兮,便四门融一即为国也!一多谓以不没之魂魄。促以“弘毅”修身兮,可称武大之所复明矣。
(二)赤壁在望,胸中诗情不吐不快■■■■■锁在文字里的“三国周郎赤壁”,此时此刻在这里“复活”。除了诗篇,还有什么更能让这群少年抒发胸中意气之一二呢?诗情昂扬,且吐为快。
“站在悬崖之下,仰望悬崖之上,‘赤壁’二字映入眼帘。崖下滚滚长江东逝水,崖上英雄早已被浪花淘尽,只余下一部悠悠《三国》,仍旧在中华大地上传颂不歇。”
——侯景晨同学在研学日记上写下如是文字,并提笔落诗。
诗曰
三国去兮已千年,今日站在赤壁边。
唐有杜牧作怀古,宋有苏轼赋后前。
滚滚长江东逝去,绵绵阴雨不能言。
再览三国百余回,多少英雄眼前现。
孙北宸同学即兴抒情,做《水调歌头》一曲:
水调歌头·赤壁
何处寻古迹,后人空凭吊。怎能相见一眼,泪目何执别。如何身临其境,但可梦中相会。却醒无处寻,只有魂在彼,如何能回越?
再回望,曙光中,从头越。或能朦胧,见羽纶巾之慧。纵使无能再见也应苦苦寻觅。此事不可焦,只可拨迷雾,来日定相见!
宋赟洁同学亦是感怀于内,一首《清平乐·赤壁》信手得来:
清平乐·赤壁
水波澹澹
江雾锁清寒
昔日赤壁今朝看
不见烈火战乱
斜山纵插江底
赤字深刻崖里
锈色历史留眼际
江水犹与岸齐
(三)一座黄鹤楼,承载悠悠千年沧桑千年,几经变迁。在岁月的洗礼里,黄鹤楼早已超越了一座建筑的意义内涵。屹立于此,它亦是一部历经磨难的战争史,一部几度繁荣的文学史。想对黄鹤楼说的话,悠悠不尽,且听孩子们的诗歌言语——他们说得最好。
sdfd
侯景晨拾级而上,手指偶尔轻轻触到一小片木头。这片木头,从树干变成这样不过区区数十年,但已被千万人抚过了。我似乎握着孙坚冷硬的手,崔李修长的手,迁客粗糙的手,工人黝黑的手。这是黄鹤楼所带给它的人文底蕴,也是新生黄鹤楼的存在理由——文学的乡愁。
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头今非昔,崔李题诗未淹留。
不见白云有何变,仍闻长江滚滚声。
楼已变兮人如旧,把酒高歌赋离愁。
黄鹤楼
孙浩哲
昔闻黄鹤负盛名,耳听为虚见为实。
今日一见何其壮,不负千古永流传。
历代诗人留佳作,它类遥望不可及。
登黄鹤楼有感
马坦
今日兴攀黄鹤楼,鄂都风光眼尽收。
巍峨环山矗旁边,浩荡江水似流天。
树绿花红高楼起,繁荣中华武昌兴。
回眸历史雄犹在,望看未来把强带。
黄鹤楼(一)
兰香逸
黄鹤楼上黄鹤去,黄鹤去有黄鹤仙。
黄鹤仙诉黄鹤归,黄鹤归来黄鹤泪。
黄鹤楼(二)
兰香逸
曾游黄鹤楼,白云映悠悠。
黄鹤不复返,草木又一秋。
常饮酒一酌,泪水早已流。
常饮诗一首,黄鹤却已走。
望黄鹤楼
刘乃睿
依山临水绕云烟,似有玉笛声流转。
昔人一梦已千年,黄鹤远去不曾反。
自在春风吹花暖,青翠草色落楼畔。
蛇山远眺望此阁,多少诗赋亭台间。
满江红·黄鹤
孙北宸
鹤之黄兮,在此成阁。
人之文兮,墨客之地。
心之往兮,美哉壮哉!
心之至兮,流连忘返。
吾之观兮,文化之都。
观之赏兮,舞文弄墨。
赏之赞兮,诗词之都。
心之爱兮,吾心必留。
(四)辛亥革命博物馆——
陈列的历史,永恒的铭记
静止陈列的物什,鲜活流动的历史。疼痛的记忆里,燃烧着一个民族沸腾的血液!同时燃烧的,还有行知学子慷慨激昂的胸中诗情——非诗,无以言。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
侯景晨
震天枪响黄花岗,势如破竹临武昌。
辛亥百年如一梦,志士泣血慨尔慷。
雨霖铃·辛亥革命
孙北宸
武昌之晚,一声炮响,大战始起。解放兮之序幕,声连天。大清帝国,来日何处寻踪,人烟那归清?想当年之雄姿兮,起义之火传遍天。孙君之果遍天下,革命之成功齐呼跃。可怜袁公心利,往来窃,皇权之治,本可灰灭,却又败回帝王之权。无可念,权已推却,怎么不革新?
辛亥
赵阳
滞水盾乾天地空,万古英才豪气冲。
俄勒国土租借洲,日发甲午守汉口。
清政退于辛丑后,重又大意失荆州。
制弹宝善里失事,然又彭刘杨遇难。
三烈士魄归蒿乡,革命英魂在帝旁。
各省沥血议共和,七龙空位待谁归?
(五)三峡,那是一个民族的气魄与脊梁三峡景观,三峡气魄,唤醒山河儿女的一腔豪迈。“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你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你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是后世景仰的风景”,高逸佳同学以文字抒写心情如是。更有其他少年诗句在这滚滚的长江水中荡涤而出:
游三峡
孙浩哲
世纪工程三峡壮,横跨长江拒洪水。
虽说利弊各一半,保民安国亦为重。
三峡有感
姜皓骞
高峡出平湖,江水连四壁。
江月共一色,人在画中行。
三峡
赵阳
望,高山长峡,涧水回流。武城林立,沓望浪头,神啻齐飞,故里秭归,豪气荡肠,龙雕膳房。
今,大坝千路,拦截流苏,分水八路,发电七股,可至辽东,船通六湖,航运今输,溉汲五田,伊比杭州,两江截段,一国同收。
命大荒,看回望过殇,今万家小康!
观长江
周小帆
直面三峡,以观长江。
波涛滚滚,群山连绵。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寒风凛冽,洪波涌起。
大船小船,行驶其中。
三峡大坝,横跨其里。
滔滔江水,以咏吾志。
百字令·宜昌
宋赟洁
赏
宜昌
烟雨里
得幸来访
叠翠画中廊
云雾流连峰旁
轻纱曼罗犹舞帐
见远近天地百丈青
果真水夷山陵好风光
国之重器至此横架水上
世纪石坝平地拦大江
水涛溅溅迭起推岸
百舸争流水上
湛湛如练江
大美无妨
踏归途
回首
望
(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在这里,与屈原重逢■■■■■屈原
孙北宸
午至屈故里,
观其宏祠堂。
肃之入庙宇,
拜其屈塑像。
甜粽何能包,
观之不可得。
我本楚狂人,
呜呼投江兮!
今长江上忆屈原
赵阳
长江大地,哺育万才,曽忆其一,投汨罗湾。
可听,秦皇之谓,魑魅魍魉,大夫之晦,离骚九章,双僻司命,瑜道莫差,接昇蔽日,倘若云矢,天地同长,日月齐辉!
(七)东湖磨山,风景独好
景有大美,故而诗句尤丰。行至此处,孩子们已成为了行走的附中小诗人。
磨山风情
周小帆
远行万里赴此约,荆楚文化久相传。
天台凤标展风情,离骚碑前诵佳篇。
望东湖
张韦嫣然
粼粼波涛面,
山中绿意生。
欲到结期日,
还思东湖景。
游东湖
张晴
晚春四月下江城,东湖放眼碧波平。
荆楚风韵仍犹在,中华文明万古存。
磨山·东湖
于和靖
山环湖水水环山,离骚碑前颂离骚。
东湖前面观楚国,依依不舍离磨山。
游东湖有感
杨易晓
武汉城内游东湖,磨山墙里探荆楚。
甘德抬眼观日月,庄王持刀杀战俘。
观荆楚
杨凯琳
东临磨山,以观荆楚。
水何澹澹,奇像耸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微风拂面,平镜未磨。
风流人物,正出其中;
荆楚文化,发源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湖
王郅铨
凿山取石汉代始,
鬼斧神凿峭壁成。
湖内双洞游人喜,
若篑山前东湖奇。
东湖
王启晔
东湖光景美如画,多有游人来观赏。
前有楚王好细腰,后有庄王问中原。
游东湖
宋赟洁
团团堤路似无极,
渺渺湖岸杨柳碧。
亭阁榭台添朱色,
玉锦鹃花着彩衣。
沁园春·磨山
刘欣彤
东湖磨山,楚风浓郁,楚韵精妙。望东湖磨山,碧波万顷。屈原离骚,世人皆知。主席亲笔,楷书誊录。因此离骚更非凡。须晴日,看离骚于刻,分外珍贵。
楚人如此富智,引无数世人竞探寻。看楚国建筑,阶高于普。双凤踏兽,更具象征。一带楚地,芳名楚人,相信他们为炎后。俱往矣,数荆楚文化,还看今朝!
东湖磨山
秦顺心
今临东湖磨山,
见此楚风浓郁。
磨山绵延水绕环,
松林苍翠雀闲。
蓝蓝湖水无际,
岸边荷花馥郁。
行吟阁上赏流云,
九女墩前听浪。
学子游学至此,
展目楚天胜景。
心怀大志求学识,
附中只争朝夕!
东湖
冯程博
千年楚文自此源,鬻熊带人出深山。
如今只剩水和山,遥想当年楚发源。
东湖
康宸涛
东湖好,又忆江南西子。
谁说西子不如东湖,昔沫若赞东湖,胜西子。今如许,来看磨山东湖。
参观楚街楚墓楚门,如今也赞东湖,胜西湖。
游磨山所书
任林暄
今游东湖至磨山,
正值东湖四月天。
小荷初绽山水碧,
林间雨后气清鲜。
荆楚千年底蕴厚,
晏子之事似目前。
想王昔坐天台上,
未料今朝换人间。
途中所闻
任林暄
小湖田间水草丰,
田上鸟雀俱有声。
山岭绵延丛中绿,
春来花木遍野生。
一个班级,一群少年,一座城市,一份陪伴。
一趟湖北行,一曲《凤楼吟》。
凤楼吟?歌几载
李若荃
夜清浅,光灿然,乘梦溯百年。东风传笑语悄悄,席中饮酒酣。月流转,舞不休,帐前轻罗幔。歪倒金樽洒琼浆,一夜极尽欢。
日轮回,影移换,飞逝岁月万千。高楼小阁藏几梦,惟博行人笑。曾闲庭信步犹歌舞,今日何处?留影亦不曾。破落玉瓦断红墙,美人不见君不见。但见滚滚长江水,豪歌千年向青天。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书本以沉静的文字默默丰盈着他们的心灵,山川大河、日月风景则以其灵动的真实唤醒他们的诗情。在侯景晨同学的研学日记里,我读到这样的一小节文字——“我该如何行走?像写诗一样行走。我将如何写诗?像行走一样写诗。”可知?踏歌而行,你们的诗行就是你们的脚步,你们的脚步亦是你们的诗行。
行吟荆楚,你们是最美的诗篇。
责编:李欣编辑:苏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