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词绝三种体裁写端午,文字变化多端而各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

七律端午随笔

总为吟哦说太平,汨罗何处水云清。

龙舟欲竞累臣哭,虎艾空悬骚客名。

大野行藏斯世路,幽灵漂泊黍离声。

沧浪意气蘋花老,百感今人不濯缨。

虎艾,古俗,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饰物,佩戴之谓能辟邪祛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掺艾虎》:“《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五帖子》云:‘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黍离,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三国魏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濯缨,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南朝宋殷景仁《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唐白居易《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前蜀韦庄《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此首七律也是悼念屈原,以屈原的角度进行情感抒发。

七律端午步韵李商隐《哭刘蕡》而感屈原

襆被汨罗辞九阍,端阳千古一沉冤。

濯缨渔父歌何在,鼓枻龙舟旗自翻。

不是青山埋白骨,无端碧草泣幽魂。

湘兰日老春风佩,橘树亭亭覆庙门。

襆被,用包袱裹束衣被,意为整理行装。《晋书·魏舒传》:“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唐宋之问《桂阳三日述怀》诗:“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事吴越。”

九阍,喻朝廷。宋曾巩《答葛蕴》诗:“春风吹我衣,暮召入九阍。”《明史·王家屏传》:“小民愁苦之声殷天震地,而独未彻九阍。”清陈梦雷《东行口占》之一:“襆被登车谢九阍,三年囚首一身存。”

湘兰,《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王逸注:“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芷,一本作“茝”。澧,一本作“醴”。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清金农《寄岳州黄处士》诗:“沅芷澧兰骚客远,朱桥粉郭酒人疏。”

此首七律主要都是围绕屈原的一些故事进行抒情感慨,以作对屈原的怀念。

南歌子端午

艾虎青丝鬓,钗符兰佩人。榴花新吐酒堪温。好在端阳节气、暖长春。

角黍杯盘莹,帘香菖蒲薰。彩丝双结尚时新。读得离骚半卷、楚风清。

角黍,食品名。即粽子。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蒸煮使熟。状如三角,古用黏黍,故称。《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宋周邦彦《齐天乐·端午》词:“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彩丝双结,旧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妇女用绫绸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芦、樱桃等形状,以五彩丝线穿之,悬于钗头,或使小儿带之,以辟邪,称“綵丝系虎”。

七绝端午忽闻粽香而有感

白发他乡待寄书,诗心小碎意何如。

端阳日下烘帘坐,忽有粽香传客无。

#诗词#

中年再不努力,与咸鱼有什么区别?以此为意,写成七律,俗中见雅

中年宅男的情怀如何写才最好?原创七绝10首,在心为声,发之为诗

写七律3首,说风流人生,文字与青春白发的碰撞,最是感人

落花苍鬓两分明,写七绝10首,对人生做出评判,情怀文字不好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