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九歌 >> 九歌推荐 >> 古诗词里的端午节

古诗词里的端午节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3002899597593&wfr=spider&for=pc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端午》是由唐代诗僧文秀所写,诗的语言直白,首句便提出了问题,端午节到底是谁规定的?从古代传下来,都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最后两句有些无奈又透露出一点讽刺,说那楚江的水不能洗清正直大臣的冤屈。

文秀这首诗中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可见在唐代,人们就已经这样认定了。南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的起源之说,有多种说法。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了树立忠君爱国的标签,便将端午节作为屈原的纪念日。但是也有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为现代人所周知。那么,纪念伍子胥的说法是怎么回事呢?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并打败了对手越国。越国的王勾践请求讲和,伍子胥建议夫差,应该彻底消灭越国。结果夫差不听,吴国的太宰还口出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刎。后来,又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入了大江中,因此,也有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的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上虞人,她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方面的工作。五月初五这一天,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曹盱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着江边哭号,寻找父亲。过了十七天,也就是在五月二十二这一天,她也投江了。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后来这件事就此被传为神话,又被传到了县府知事那里,东汉名将度尚为曹娥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曹娥事迹,后来改舜江为曹娥江。

其实,端午纪念的人物还有很多,屈原、伍子胥和曹娥是影响较大的三位。由于我国地域广大,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饮用雄黄酒、吃粽子,还有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等。

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有历代文人墨客为它而留下墨宝,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杜甫的《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诗中说,在端午佳节之际,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这衣服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时,穿上它无比清凉。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着皇帝的盛情。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年),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在唐朝,端午节的时候,皇帝要赐给大臣们夏天穿的衣服,以此来显示对他们的优宠。这一年的端午,杜甫也得到了黄帝所赐的夏衣,于是就写了这首诗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唐代诗人殷尧藩著有《忆江南》三十首,被白居易赞为“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现在这组诗大部分已不存,但是他的两首与“端午”有关的诗作,还有留存。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从这首《端午日》的诗中,可以看到当时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比如“不效艾符趋习俗”,这句话说的是,端午有“日悬艾蒿于门户,并粘贴符箓以祛邪恶”的习俗。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升高,此时正是疾病的多发期。所以,在很多年以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防蚊、辟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殷尧藩还有一首《同州端午》的诗: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另外,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也被广泛流传。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又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因水中含碱,成为广东碱水粽。

在晋代时期,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食品;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米中掺杂禽兽肉的肉粽,粽子的品类繁多,而且还被当作交往的礼品。宋朝时期,已经有了“蜜饯粽”,大文豪苏轼还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宋朝时期还形成了“躲端午”的习俗,也就是指新婚或者已经嫁人的女子回家过端午节。旧时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躲避,因此有接女子归家躲端午的习俗。陆游的《丰岁》诗中,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舟共赛神”的句子。

在《大戴礼记》中还曾记载,端午时用草药或者香草洗澡的风俗。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也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这首词中,也有“浴兰汤”的习俗影子。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在《南歌子·游赏》中,他又写了其他的端午节风俗: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端午节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尤其是屈原广为流传。因此,端午节也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人节。历朝历代的诗词中,有不少描述端午景象、缅怀古人的诗词佳作。

端午佳节,在品粽怀古之余,不妨也体味一下粽香背后端午节本真的味道,或是在粽香深处找寻到一些不该被历史忘却的文化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