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课堂
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总体部署
本学期北京电影学院
全面启动线上教学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
有序推进各院系课程
线上教学的分类实施
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
同质等效
本学期
虽然师生无法在校园“相聚”
但是老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
同学们饱满的学习热情
让“云”上课堂井然有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系的云端课堂,看看他们精彩的学习生活吧。
ONLINE
文学系线上教学
心得分享
文学系党总支书记戴德刚
年的春节,新冠疫情在经过了两年的肆虐之后,以奥密克戎的变身再度汹涌杀来。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也因疫情而被困于各地者。学校被迫做出暂停线下开学,变通为线上教学的决定,让同学们得以继续自己的学业。没想到的是,4月下旬以来,在全国除上海之外,疫情皆大有缓和之时,北京又遭受到奥密克戎的影响。同学们期待的五一后线下开学的愿望被迫再次落空。
不过,让大家都颇为欣慰的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在积极适应着线上教学的特殊形式,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甚至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年上半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文学系的线上教学质量得以继续和提高。本组文章就是精选了部分老师和同学在线上教学上的体会和经验。艺术教育以实践为主,在很多地方与无法面对面的线上教学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相信疫情必将过去,这些经验很可能再无用处,但这些是文学系师生智慧的一种结晶,留下来,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纪念。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时间中,也有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而提前来到了学校。他们在校园中,一边上课、创作毕业作品、实习,一边配合学校进行着艰巨的抗疫工作。这虽然不是这学期的“主旋律”,但多少年后回头再看,应该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学校生活。系辅导员孙婉仪老师和各班主任、各研究生导师在组织在校学生抗疫,督促散布于各地的同学在防疫的工作中,都各尽所能,多次与同学谈话,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情况。文学系目前安定的教学秩序,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孙婉仪老师的体会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也一并推荐给大家。
.6
部分精彩课程分享
(排序无先后)
.6
ONLINE
梅峰老师《电影剧作理论与技巧》
19剧作
周三下午
1
在课程中,梅峰老师会从具体的创作实践出发讲授理论,永远耐心谦和地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在如今的环境下,只能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难免会有些苦恼,梅峰老师教导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总能用一种温柔的力量抚平不安和躁动,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也鼓励自己成为同样温柔坚定的人,沉得住气,大步向前。
——19剧作王天瑜
疫情期间的网课,对老师和同学,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考验。《电影剧本写作理论与技巧》这门课,如果没有像日常教学中的课堂交流和互动,很难取得让同学们感到有所收获的效果。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也就只能更多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剧本到课堂。我在课上会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有现实质感的、有情感温度的技巧娴熟的电影剧本,来和同学们作教学分享。而这些优秀的剧本,也能够激发同学们主动参与、体会思考、产生共情。我也努力在线上教室中给大家创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同学们对故事创造的世界,产生一种朴素、真挚的认同。我在交流环节会做到有问必答。最好的教学效果,产生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作为老师,要把每个同学都看作是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丰盛个性的成年人。
——梅峰老师
.6
ONLINE
张巍老师《大众文化研究》
19策划
周三下午
2
这学期的课中,我最喜欢的课是张巍老师的《大众文化研究》,尤其是讲到“如何将一部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部分,该部分也颇受同学们欢迎。
张老师的教学内容干货十足,点评一针见血,修改思路让人豁然开朗,并且给出的意见还非常契合当下的时代语境,让我们对大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张老师还将自己创作的故事梗概展示给大家,供大家学习,从创作者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一个有效的梗概该如何写作,以及如何规避改编的雷区,这些内容让我们受益匪浅。老师还非常善于化繁为简,把我们改编过程中思路上的复杂问题,转化为生动夸张的简单比喻,一目了然,便于我们加深理解。
在课后,同学们也积极完成作业,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市场流行趋势和大众文化分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非常感谢张巍老师理论和创作结合的教学,为我们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并且帮助我们为之后就业打好基础。
——19策划秦瑞铭
保证线上教学质量经验:
1、提前备课,作业督促到人。每节课都会提前按班级名单布置作业,然后在课上逐个讲解,不会漏掉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认真仔细的“定制化”辅导。
2、加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每个同学交了作业之后,都会有一个几分钟的论述时间,然后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提问和发表见解。把写同类型作品的同学作业放在一起相互交流,争取在讲评单个人作业的时候,让其他人也都参与进来。
3、给同学们进行市场经验分享。将一些成熟的市场化项目的写作方法分享给同学们,教大家如何分析一个商业项目,如何找到卖点,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找出新意。也使得同学们建立起市场项目意识,而不单单只是完成一个作业。
4、保证出勤率。每节课都会让班长和助教点名,有请假的同学要提前告知。
——张巍老师
.6
ONLINE
杨蕊老师《电影剧本写作》
20剧作
周一下午
3
杨蕊老师讲授的《电影剧本写作》课程,通过对优秀短片和长片电影拉片,故事的内在结构条分缕析,人物的丰富维度一一展现,为我们的剧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案例。同学们互相讨论分析故事,提出修改意见,也是对我们剧作学习的检验。除此之外,杨蕊老师的谆谆教诲也对我们的精神品质、爱情观念、学习方法等也有莫大启迪,要具备勇猛精进、坦诚率真的品性,坐得住冷板凳,沉心静气地创作作品。
——20剧作邓振达
引导学生以当下的生活状态社会局势切入,为观察世界掌控个人命运提供时代的纵剖面线索,因势利导,变危为机,密切把握学生的剧作学习和心理状态,双向结合,来鼓励他们正确应对人生际遇中的困境和挑战,找到办法突围。
——杨蕊老师
.6
ONLINE
戴德刚何亮老师《传播学与市场调研》
20策划
周三下午
4
自大一上学期视听课后,这节市场调研课是何亮老师给我们班上的第二次课。与其他进行理论学习与观念更新的专业课不同,何亮老师的这门课是带我们了解当下市场的真实状况,并引导我们思考有效融入市场或是解决市场内问题的方法。市场环境往往是我们学生进行创作时会忽略的要素,而市场调研这门课便令大家开拓了一个评判与思考的新视角,也对当下的职业环境状况有了更多的认识。再搭配上何亮老师颇具亲和力的讲授方式,每节课下来大家都收获颇丰,又听得津津有味。
——20创策周照桓
本学期,本人为文学系级电影创意和策划本科班讲授《传播学与市场调研》课程。由于北京疫情,本课程转为线上课程,进行网络教学。
本人承担该课程的后八周,即偏重于市场调研的部分。在线上讲授中,本人有效的利用PPT共享,和即时网络数据搜索、资料搜索等方法,以中国当下电影市场概况为基础,将市场主体经济规律、主流电影市场内容生产和受众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开拓了学生看待电影工业和电影内容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电影这个行业的本质认知。在课程中,本人也重视一般市场规律和具体案例相结合的讲授方法,大量具体电影实操案例的成败,以及参考案例、向学生提出的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在互动中理性认识电影行业的酸甜苦辣,将梦想与现实有机结合。
理论指导、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案例研究、四位一体,共同组成了电影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论,对学生未来从事本行业的相关工作打下了扎实的观念基础。
——何亮老师
.6
ONLINE
杨蕊汪晓老师《表导基础实践》
21剧作
周二下午
5
我最喜欢杨蕊和汪晓老师讲授的《表导基础实践》课程。面对上课形式的突然改变,表导课——这门本该在排练室中让同学们亲身体体验的实践课程首当其冲,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然而,汪老师并没有选择就此躺平:他开创性地设计了诸多有趣而可行的表演活动,让同学们通过腾讯会议视频在线练习,并在练习后即时进行反馈。这种新颖的课堂形式使我们在家中体验到了其他剧作课程中较难涉及的表、导元素,为我们对电影创作的整体性掌握打下了尤为重要的基础。
——21剧作宁谷赫
《表导基础实践》是文学系近几年恢复的专业基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基础性的戏剧性元素训练,从表演、导演和编剧三个创作维度的合作互换,唤起学生剧本创作的“表导演”意识。本学期开始北京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重,学生迟迟不能返校的情况,让这门课刚开始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不确定性。表导教学组的杨蕊老师和我,在学期伊始就跟21级剧作本科班的主任教员何亮老师开了讨论会,讨论本学期的行课方案。以往表导基础实践课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表导演元素训练、集体小品和片段改编,都依赖学生线下当堂训练的集体性和临场性,如果将教学内容平移成线上展开教学,无疑让教学目标和效果难以推进。
于是,杨蕊老师和我在紧密沟通和商议后,决定大幅调整教学训练的内容:1.从依赖集体式的表演元素训练,改成了以个人为单位的单人性训练,通过在线和课后短作业拍摄的形式,进行个人感受力、理解力、故事表述能力等表演元素训练;2.提升表导演理论课程的比重,通过戏剧影视视频片段分析、个人表演片段作业点评和理论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了表导演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3.将原本依赖于线下的集体小品和影片片段改编的导演元素训练,调整成为线上临场的单人导演元素训练、临场性的双人对话小品训练、改编剧本围读和改编片段线上分析坐排训练等方式穿插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原有教学目标和课程框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发挥线上授课的理论讲授密度优势和临场性,根据师生授课互动的情况,因势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当然,表导基础实践仍然依赖物理空间和师生、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是为做好疫情常态化准备,随时动态调整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接下来,表导教学小组会根据本学期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复盘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提升表导基础实践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以及应对线上线下动态切换做好充足的准备。——汪晓老师
.6
ONLINE
李二仕老师《中外文学概要》
21策划
周四下午
6
这学期在家里上网课,和老师的交流成为了写着“解除静音”的麦克风按键,和同学的交流成为了语音框里代表说话时长的数字,很闷。上二仕老师的课会给我一种好像回到了西土城4号的错觉,上学期二仕老师会哼着小曲儿进教室,课上给我们放音乐。这学期的课上二仕老师直接升级,讲《诗经》时一展歌喉,大家如听仙乐耳暂明。讲到《楚辞》时刚好是端午节前,二仕老师在课上放了他去圆明园春泽斋展诗应律遗址处的视频,满园绿意给了还没看到过北京春夏的我很多心理安慰。越有趣的课越让我想要飞奔回学校的A楼三楼,李二仕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的存在。
——21策划孙好雨
《中外文学概要》之中国古典部分授课心得的简单总结:
我的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文学概述和作品解读,首先要喜欢和热爱,真诚地和同学们分享;
对各种版本的相关教材与专著自己都认真阅读,比如《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9月第1版;《大美中国》系列丛书之《史前·夏商卷》、《两周卷》、《秦汉卷》、《魏晋卷》、陈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年9月第1版;《名作欣赏》精华读本系列丛书,丛书主持:邹艳霞,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中国文学史新讲》第一卷,王国璎著,中信出版社年版;
其次,做到自己心里有一个整体和较全面的线索,既有文学发展的历史演进,也注重具体作品的特色讲解;既有孔子对《诗经》的理解,也有谢安及弟子对《诗经》的讨论,再到王维的吸收与转化;然后再谈自己的喜爱与欣赏,并由此把同学们自己的阅读与看法选择引出来,形成参与感和代入感,然后讨论不同的差异性理解;让学习和阅读留有余味和再进一步的动力;
再有,形式尽量生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之咏之”,利用现代和当下的流行歌曲的改编,引导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