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你想知道的全

有关于各地区丰富多样的端午节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一下。(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更让我们引以为荣的是赛龙舟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屈原的《九歌·湘君》中也写道:“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文中的“飞龙”即是龙舟。赛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团结协作的象征。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时大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二: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通常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艾草是重要的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由于五月里艾草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们也就在这个时候争相采艾了。五月初五那天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菖蒲的作用和艾草差不多,菖蒲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提神通窍、健骨消滞,还能杀虫灭菌。端午节在门口挂菖蒲,人们普遍认为也能起到和艾草一样辟邪祛病的作用。三: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大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家。粽子最初是用来拜祭祖先和神灵的。到了晋代,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南北朝时期,粽子的品种逐渐增多,还经常被用作礼尚往来的物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更加讲究,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等多种形态。到了宋朝时,已经有“蜜饯粽”等果品粽了。明清两代,粽子更是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类似于今天高考必穿“李宁”似的,意为“全对”,也是取个吉利的意思!四: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后来更是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佩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成为了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都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还有一个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五:采药,喝雄黄酒。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间习俗认为,端午这一天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节遍地皆药,并且端午前后草药茎叶十分成熟,药性最好。所以,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所谓: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五月初五喝雄黄酒的习俗也由来已久。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家喻户晓民间传说《白蛇传》里讲到:白娘子在五月端午那一天,盛情难却,迫不得已喝下了许仙备下的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并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后续譬如盗灵芝草等精彩的故事情节!尽管是民间传说,但也间接说明了在南宋时期,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雄黄酒有祛除毒虫的功效。从科学的角度讲,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以消毒杀菌,饮蒲洒对人体也颇为有益。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也不尽相同,不一而举。但无论各地,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内容都丰富多彩,热闹喜庆,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