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刘云浩花几十个小时,近2万字答人工智

白癜风网站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418/8860368.html
新智元推荐来源:清华大学作者:刘云浩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刘云浩教授花费几十个小时、近二万字作“90个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解答”。他说,同学们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他都尽量做了正面、真诚的回答,既不调侃也不回避。这份对同学们好奇心的珍视,让人感动不已。

近日,一个好消息备受瞩目:

清华大学依托精密仪器系的

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

开发出全球 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

——“天机芯”!

该芯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

世界 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

基于此研究成果的论文

作为封面文章登上了

8月1日《自然》(Nature)。

研究团队还展示了由该芯片驱动的

“无人驾驶自行车”。

与此同时,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刘云浩

亲手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科幻小说家克拉克说

“任何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哈利波特的粉丝们

“宁可相信自己是个麻瓜,

也不相信世上并无魔法”。

欢迎同学们来清华,

追寻世间尚未被发掘的魔法。

同时附上的,还有针对同学们提出的、

90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解答。

三天前,

清华大学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上,

刘云浩教授为同学们作了一场题为

《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讲座。

讲座中,同学们提问踊跃,

许多同学的问题来不及回答。

于是刘云浩教授便对所有的问题

进行了整理回答。

在刘云浩老师发来的文件中,

每位同学提问的小纸条,

都被认真地拍了照片,

并一字一句地誊写下来。

他说:同学们的问题确实很多,

可无论什么样的问题,

他都尽量做了正面、真诚的回答,

既不调侃也不回避。

这份对同学们好奇心的珍视,

让人感动不已。

现将所有问答分享在此,

愿更多人感受来自清华的“魔法”。

开启魔法之旅

Q1:您认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向人文领域进 发展的必要?如果文学情感表演已经被取代,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文明的颠覆?以及如果人工智能已经达到认知智能的阶段,使它能够思考并构建出更加科学的哲学基础体系会发生什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T2邓煜舒

A:人工智能已经向人文领域进 了,比如很多企业和研究人员都在研究用人工智能创作诗歌、书法、绘画、小说、音乐等等,但这不是个颠覆。因为机器的文学创作和人的文学创作有本质不同,人的创作需要灵感,可以说是个大海捞针的过程,谁能捞到这个针,如何捞,都是完全随机和不确定的。甚至一个某时某刻捞到这根针的人,换了时间环境就做不到。王羲之就经常说,他所写的兰亭集序,是那天喝完了酒之后一挥而就的。但是此后再写,就写不出那个水平了。而机器创作可能很不一样。以作曲为例,机器可以把某一个体系上所有可能的音符排列穷举各种组合,然后先用一些算法筛掉明显刺耳的大多数,然后再用一些不会创作音乐的普通人参与试听,从而挑出可能符合人类审美的曲子。

人工智能达到认知智能,也仍然不等于获得了自主的意识。因此这样的未来还无法预测。

Q2:人工智能自主行动的技术难度如何?是否可能发生取代人类的情况?脑机接口是什么?——T7苏雨杨

A:目前的人工智能都还完全在人类的掌控之下,目前也没有新的理论和技术赋予机器“意识”。未来必然会在有些场合中出现机器取代人类的部分工作(其实这样的取代在前几次工业革命时期显著地发生过),但是取代人类的工作不等于取代人类,目前人工智能既不具备自我意识,按照目前的技术这种可能性也不存在。脑机接口(bra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