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公元前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湖北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博闻强识,志向远大,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他作品的,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我国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选择以死明志,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百姓们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身。而后屈原托梦说,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个民俗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恐怕只有屈原了。
屈原著名的《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抒情诗。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橘颂》赞美了橘树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值的精神品质。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金石不渝、绝不与世浮沉的精神。在《橘颂》中,桔树的形象正是屈原的自我写照和自我激励。屈原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屈原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是屈原伟大文学精神的继承。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诗人李白非常景慕屈原,他藐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就是屈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另外,中国历代诗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压迫的关头,总是写出慷慨激烈的爱国诗篇。
屈原这种伟大的精神,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屈原精神的核心与根本就是“爱国精神”。屈原《九歌》中的一首《国殇》,是颂悼当时为国捐躯战士高尚志节、歌颂他们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的挽歌。屈原精神的实质是心忧家国、矢志不渝、情牵百姓、不畏邪恶。在《离骚》和《九章》中有大量的诗句能使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切情感,他虽然遭受很多磨难,但是他对祖国的忠诚没有改变。
屈原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表达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更表达了“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的清白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屈原《渔父》体现的就是屈原高尚的节操情怀。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