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为你作春联,清华ldquo九歌

福建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导语

在央视节目《机智过人》技惊四座的清华“九歌”你是否仍然记忆犹新?在戊戌狗年来临之际,清华大学“九歌”团队在此前诗歌自动生成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推出了全新的对联生成系统,读者在推送左下角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体验。

◆◆◆◆

AI与人文,“九歌”背后的他们

◆◆◆◆

“九歌”是由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开发的自动诗歌生成系统,主要研发者是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团队的矣晓沅、杨成等七名研究生和本科生。

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以中文为核心的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若干前沿课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领域的涵盖面正逐步从计算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扩展到社会计算和人文计算。“九歌”团队开展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诗歌自动创作的研究。

矣晓沅团队合影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实验室师生在IJCAI、AAAI、ACL、EMNLP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国内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研究团队。在中央电视台第十期《机智过人》中,由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语言类人工智能“九歌”震撼亮相,接受图灵测试,由48位投票团成员判断哪首为机器人所做。最终,“九歌”成功混淆视听,先后淘汰了北大陈更与武大李四维两位高材生诗人。在以“静夜思”为题作绝句诗时,它创作的“月明清影里,露冷绿樽前。赖有佳人意,依然似故年”,引起对手和现场观众连连点赞。九歌的核心技术,是研究如何理解人类语言,而理解人类语言也是人工智能服务人类、造福人类至关重要的一步。

◆◆◆◆

春节将至,“九歌”团队又在此前创作诗歌的基础上,研发了利用人工智能创作春联的全新版本。以下是小编对“九歌”团队成员的采访:

◆◆◆◆

Q

“九歌”这个团队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九歌:《九歌》是《楚辞》中的名篇,而《楚辞》是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取名“九歌”,是向屈原致敬,也是对中华文化瑰宝——古诗文的溯源。此外,“九”虚指数量多,寓意我们的系统能自动创作非常多的诗作。最后,“九”也是清华计算机系的象征,系统名中的“九”也表明系统的开发者是9#人。

Q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们的系统么?

九歌:九歌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从古代诗人的30万首诗中进行学习。我们我们的系统已经能自动生成绝句,藏头诗,集句诗,最近也做出了春联的功能。今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开发律诗等体裁。

Q

团队做这个系统的初衷是什么?

九歌:我们团队隶属自然语言处理的实验室,研究方向之一就是经典的语言学。并且孙茂松老师和矣晓沅等团队成员对古诗词也非常感兴趣,矣晓沅、张洵恺还是王步高老师的得意门生。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去推广中国古诗词,让大家重新了解传统文化。

Q

怎么想到将系统从作诗改为作对联的?

九歌:恰逢过年的契机,之后我们还会创作律诗、词牌、宋词、现代诗等等作品形式。这些都包含在“九歌”系列里,对联是其中的一环。

Q

团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怎么解决的?能与我们分享一下么。

九歌:在这个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的,比如如何押韵、平仄关系如何对应。最初我们根据关键字作诗,做出来的诗有很强的情感偏向,风格过于悲伤。后来对语言生成模型做了多次修改,避免了这一问题。孙老师给了我们很多语言上、模型上的建议,最后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这个作品。

Q

在这个过程中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九歌:最开心的是看到我们系统产生的部分诗作确实很有意思。虽然机器生成的古诗和对联并不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现阶段也还停留在字词的处理,但是偶尔也会能产生能够触动我们、引起我们共鸣的一些诗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进行改进。

Q

在科研方面有哪些建议

九歌:将科研与兴趣结合,做自己喜欢做的方向,科研就不仅仅是枯燥的劳动,跨学科交叉也是很重要的趋势。我们也会继续潜心研究,静心改进。

Q

马上就要到新年了,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么?

九歌:就用九歌系统生成的一句春联为大家送上祝福吧!

策划:陈曦刘梦旸闫茹钰

资料:刘梦旸

编辑:陈曦闫茹钰

阅读原文即可生成你的专属春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