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澧州人文澧州江声东下遇仙楼

北京看扁平疣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6.html

江声东下遇仙楼

撰文/易宗明

在澧州古城墙东南一隅,有一座跨城临水的南宋古楼。这便是城关中学(今弘毅学校)以南的八方楼,即遇仙楼,澧浦楼,奎星楼。八方楼的真趣或许更在于登高西望,规模宏大的澧州文庙与之遥相呼应。澧州文庙颇负盛名,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没有什么比之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世界的煦养和人生境界的熏润。

遇仙楼为南宋时期三重檐葫芦宝顶的木架榫卯结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盖绿色琉璃瓦,翼角高翘,遍挂风铃,梁坊上雕饰龙凤花草。随楼内旋状木梯拾级而上,立于楼上则“远近诸山如列髻可数,澧水出肘下如带”,故后人取屈原的《九歌?湘君》“遗余佩兮澧浦”之名句,又谓之“澧浦楼”。

相传宋乾道中三月初三即民间上巳节,一虬髯杂盘、满衫补丁的道人,头戴竹笠、脚穿草鞋每日行乞街市,夜则憩卧在玄妙观或河洲之上。一日,澧州太守乔逊外出过西南桥,不料道人酒醉犯前,衙役将其投牢问罪。料道人翌日酒醒,可公堂之上仍旧不语,却题诗“暂别蓬莱海上游,偶逢太守问缘由。家居北斗星杓下,剑挂南天月角头。道我醉时真个醉,知他愁处怎生愁。相逢何漫不相识,却驾白云归去休”于大堂趁祥云而去。乔太守方醒道人乃八仙之吕洞宾幻化,当即顶礼膜拜,并于乾道年间(-)历时9年建遇仙楼以志其事。

这则传说,洞庭彼岸的岳阳楼有长联似乎予以了佐证:“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上联是说吕洞宾在岳阳醉酒,来澧州酣眠的万般传说,下联则讲范仲淹少时在澧州苦读,后写出了脍炙人口之《岳阳楼记》的千古佳话。关于这些,澧浦楼其实也有一联遥遥呼应:“大湖东西,澧浦与岳阳对峙;小范忧乐,英雄要儿女平分。”澧州与岳州的渊源,吕洞宾、范仲淹与两地的瓜葛,两幅对联可谓道了个明白。

“山色西来幂危堞,江声东下逼层楼”;“远水帆樯高阁外,危城鼓角夕阳中”……遇仙楼带城抱水,庭深园曲,因了吕洞宾吸引历代不少文人雅士吟诗题联。周遭多亭榭楼阁,尤东府堰春冰初解之时,池面竹叶梅花,如缕如绘。底有神鲤,每每泳游之时,则波纹如绣。且柳漪罥风,荷香袭月,仙楼倒影,清笛远音,最促人幽思遐想。而东府堰西之明月池,旁有亭台,池形似月,底印明月,阴晦常见,乃李群玉常游息之所。如此美景可惜风光不再,东府堰被填平建成了城关中学(现改为弘毅学校),明月池更被现代文明“月食”,握在手里的只剩下时间的沙粒,随着岁月磨砺成末,落于尘土,归于天地。所幸遇仙楼还在痴心守护着仙洲芳草,或许还能聆听一阙半首澧浦渔歌……

楼底风味小吃曾经琳琅满目,跑江湖的说唱艺人也频来献技。澧州人善将小吃整出风味,甚至在戏台弄些花灯,在茶楼也常挂个幌子。设若楼为雅致的茶座,把茶谈天,寄情畅怀,想来是挺惬意的。江声东下的遇仙楼,在时尚流行的都市社会里,是多么难得的一方固寻心静、心宁的心地啊!新中国成立后,虽曾两次拔款修缮,但遇仙楼至今尚在古旧中耸立,默默地睥睨着古城的变迁。

华灯初上,登斯楼也,听江水涛声,观尘世浮华,看闪烁霓虹和舞动的车灯,便有居身世外之感。伴着夜风月色,可尽情倾听幽兰与绣水的对话,体会大自然的脉动。甚至将脸贴在城墙冰冷的青砖上,嗅着泥土本身的气息,内心倏然有了归属和依附。于是幡然省悟:有容乃大,仙家佛法的力量原本就是一种点化包容。顿时飘飘欲仙,热泪无知无觉地流淌出来,心轻灵多了。

《走进澧州——以“城”相见以“澧”相待》是年澧县文化局、澧县旅游局共同编辑出版的一本地方文献。该书图文并茂,主编:余长国黄德武;副主编:龚道权李志民马骅陈克发;执行主编:易宗明;封面设计:田劲;封面题字:杜修岳;撰文:易宗明;摄影:陈克发龚朝阳;版式装帧:田劲李悦张文武;责任编辑:胡国勇段传云。

主编/易宗明

编辑/黄静

城头山视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