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饮一口汨罗,尝尽爱国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l爱国是屈原的初心,身处秭归乐平里,屈原自幼就立下报销国家的理想,他为此勤奋自修,培养良好的德行,练就文武才能。少年时代,屈原已经于文学上才华横溢,于治国上精明强干,只为了有一日为国家和君主尽忠。

l诗言志。翻开楚辞,缓缓读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在屈原的笔下,橘树这种在中国南方普遍种植的果树,变成了美好的化身。

l这株橘树接受天命,降生南国,从此扎根这片沃土,不再见异思迁,也不再四处飘零。它的根深深扎进泥土里,风雨不能撼动丝毫。这种独立不迁的个性正是屈原所追求的,也是他一辈子都不能改变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爱国之情。

l读懂《橘颂》,便懂了少年屈原的心。为自己的祖国坚守,这就是他的志向。爱国初心,萌生了远大的理想。“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的理想不局限于自身的荣华富贵,而是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同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树立起远大的“美”之理想。

l《离骚》中写:“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一方面,他主张“举贤授能”,即不分贵贱选拔人才,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另一方面他主张“循绳墨而不颇”,即要明修法度,法不阿贵,严格依法办事,限制旧贵的种种特权。对于国家的种种美好的希冀,在这里逐渐明晰。于是后人,将屈原的政治主张概括为“美政”。

l爱国是屈原的初心,报国是屈原的使命。于是,公元前年的仲春,他带着浪漫的情怀走进了郢都,期待着一幅君臣圣贤、天下和谐的美好蓝图,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让国家与“美好”相融合。遗世而独立的少年,此时还未曾想到,古往今来,政治都没能与美好相关联过。权力的斗争,战争的阴霾,命运的不公,即将到来。

l立足春秋战国,屈原的爱国之情,显得弥足珍贵。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楚材晋用”也好,“朝秦暮楚”也罢,是烽火乱世的常态。很多名士为了功成名就,哪里合适去哪里。

l屈原少年成名,23岁出任左徒,对内他励精图治,整饬朝纲,变法图强;对外他纵横捭阖,联合六国,同抗强秦。无数国家和君主愿意为他投去可以攀附的橄榄枝。而他选择了为楚怀王出仕,自此踏入郢都,再无转圜。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6%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