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们是离不开历史的,是不能没有历史的,而那些所谓“去伪存真”之人这么做一是可能处于闲得无聊,没事可做;二是可能在有意识地体现自己的学问、行使自己的权力,但却为我们的社会在文明的进程中制造出了一些人为的混乱。这应该也被纳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范围之内,加以惩戒才是。端午节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划龙舟、粽子,过去这是南方的朋友搞的,北方因为生活条件的局限,人们不搞这一套。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北方过这个节时,人们都要折一些沙枣花到家里,说它是“阴间的花”。沙枣是叶银色的,花藏在叶中间只有米粒大小,但却奇香无比。因此,这个节日在花香里、在记忆深处变得美好无比。只是当时并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后来,有了一些文化,才明白北方的端午节这么过,原来是为了纪念一个人——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一个传说由南到北,在北方人的习俗里,又被加了一些佐料——曹娥到了阴间,阎王问她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早就离开人世了,曹娥哭诉了自己的经历,感动了阎王。阎王说:“那你就回去吧,回到阳世好好做人!”曹娥离开的时候,看到“阴间”的一种花长得很好看又很香,就顺手折了一支,如此一来人世间便有了沙枣花。沙枣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北方贫瘠的土地上似乎不需要什么养分就能成活,于曹娥的身影里成了北方的人们对于坚强不屈的生命的纪念,连同曹娥的孝节一起成了中国人心中永恒的风景与不灭的记忆。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近些年北方也划龙舟、粽子了,而且在端午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里纪念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纪念的人由曹娥变成了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屈原的传说就这样在北方的节日被人们逐渐接受了,而最初的那个曹娥也被人们渐渐淡忘了。我,每当想到这几千年的流传、想到“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食物,总被老百姓这善良并朴素且伟大着的情怀无限地感动着。正是在我的这份感动里,屈原却被请出了教科书!理由是:只有《史记》记载屈原,现存的先秦典籍中,都找不到屈原的介绍,屈原很可能是司马迁虚构的,历史上有没有屈原这个人,都很难说。我很好事地查了一个相关的资料,最早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学者胡适,他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他说,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另外还有一些说法是,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始于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在《荆楚岁时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殉国的时间是周赧王三十七年(前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我想,这就怪了,胡适说司马迁道听途说,但他又是在“道”上听谁的说呢?这简直是一个可笑至极的问题。至于爱国爱的只是楚国,我就觉得更可笑了,我一遍遍地地读着屈原《天问》里的句子:“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屈原说自己的故乡在昆仑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屈原是确昆仑情结的,而那里是中国人、所有中国关于故乡的精神指向,所以,已经是超越了楚国的层面的。这时候,我开始笑,笑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的杞人忧天与迂腐透顶。之后,我忍不住看了一眼教科书,发出了这样3问:我的第1问:教科书是谁的家吗?我的第2问:“教科书之家”怎么想把一个人请进来或者扫地出门,都是由传说中的“家长”说了算?我的第3问:“教科书之家”的家长是谁呢?平心而论,这三个问题我都完全回答不出来,但它们却让我由第1问的迷惑不解转变为第2问的捶胸顿足,再到第3问的泪流满面。我知道,我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个可以被风吹走的毛一样的小人物,但是,就是我这样一个小人物竟然也知道,把屈原教科书里扫地出门,以后的中国人可能就不知道以屈原是谁了,就像北方人渐渐淡忘了曹娥一样。但是,在屈原被忘的“可能”里,我还是非常有骨气地说了一句:端午节放假,全中国人民都感激屈原了,没必要再让学生在书里认识了!最后,在冷静下来的时候,我说,教科书这种跟着胡适之风的“去伪存真”的做法,实际上很有些掩耳盗铃的意味,更滑稽可笑的是,在历史书“下架”屈原之后,传说中的那个屈原的作品还出现在语文课本里。然而,它是谁写的呢?人类文明的脚步是踩着历史的台阶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可以怀疑历史,但不能砸碎整个台阶。因为那样会使我们在回首自我的时候,一脸茫然、一头雾水,甚至一无所知、一无所有。它不但可以放缓、减弱我们前进的动力,甚至可以让我们的前行变得毫无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是离不开历史的,是不能没有历史的,而那些所谓“去伪存真”之人这么做一是可能处于闲得无聊,没事可做;二是可能在有意识地体现自己的学问、行使自己的权力,但却为我们的社会在文明的进程中制造出了一些人为的混乱。这应该也被纳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范围之内,加以惩戒才是。好了,让我们在端午节放假出门的时候带上屈原吧,因为他慷慨激烈的爱国精神是我们始终需要的,我们不能在端午节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没有信仰或者不知道应该信仰谁。(文/路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