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缅怀骚公屈子的大咖灿若繁星,大作汗牛充栋,在下无德无能不以文字来抹黑老人家,好在历史是清白,就把老人家的作品出一个"黑板报"吧,不算作糊涂账就尽心尽力了。各位友友抬爱,班门弄斧不见怪。
1、《离骚》屈原的代表作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六句,二千四百八十六字。深情柔婉,热情激烈,爱国与忠君是整部《离骚》的最为核心的意旨。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反复劝诫楚王学习先贤,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屈原对自己和楚国的蓝图设计,是辅佐楚君实现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同时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而它的内核又暗着某种宗教的情境。他以高洁的情操,巧丽的才思,博洽的风闻,无拘无束的想象,以及不懈不息的斗争精神,叙事纪游,抒情言志,无不开合多变,跌宕生姿,令读者反复味叹。《离骚》中所蕴含的崇高庄严的人格美、神奇绚丽的意境美、回旋顿挫的结构美、温婉隐约的语言美和其中的浪漫精神一样,散发出恒久的魅力,屈原是中国浪漫文学的开拓者。而正是因为《离骚》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力,后人往往习惯用“骚”来代指屈原的作品甚至是整部《楚辞》,并用“庄骚”来比拟这个南方文学的内在精神和艺术之美。2、《九歌》一组别具精神与艺术魅力的作品。
屈原的《九歌》是袭用《九辩》古乐曲名而根据楚地民间神话,利用民间祭神乐歌的形式,经加工、润色、提高而写成的一组体质独特、风格清新的抒情诗。九歌具有歌、乐、舞三合的特点,其中有对舞,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并由歌神分角色演明。因此有学者认为,《九歌》是中国具有原始戏剧色彩的作品,是后代戏曲艺术的萌芽。
《九歌》创作于屈原晚年放逐江南,流浪元,湘之时。根据闻一多先生的看法,《九歌》11章构成个完整的抒情体系:整体结构分为迎神曲、娱神曲和送神曲三部分,整体的情感基调是乐以迎来、哀以送往,而各部分又因内容和对象不同而各有差异。与《离骚》的直抒胸臆不同,《九歌》以流传于楚国民间的神话故事为背景,借神灵形象的塑造以抒情。
3、《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以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之“奇”--奇绝的内容、不同寻常的运思、超卓的想象力、非凡的学识和思想情感,显示出屈原惊人的艺术才华。相传《天问》为“呵壁”之作,《天问》全诗句字中,屈原提出了历史和自然界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或明知故问的问题一共问,从问天地之形成、阴阳之变化、日月星辰之运行等自然现象始,次问人事战乱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纵观《天问》全篇,屈原对天诘难,挑战,怀疑,批判,寻根究底,是要把天和关于天的诸多旧说难倒、问倒、要把那些尊天者所代表的旧传统、旧思想、旧道理,全部扫清,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胆气。
自《天问》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杨炯有《浑天问》、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拥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清李雯也有《天问》,虽然旨趣各异,足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4、《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
包括《惜诵》《渋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篇作品不是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后人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似,集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一般认为是西汉刘向所集并命名的。《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较《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九章》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其中的《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从根深(坚定不移)、叶绿(生机勃勃)、花素(蓬勃开放)、枝曾(叶繁叶茂)、棘剡(防范侵害)、果形抟色精内白(无私奉献)等方面进行描绘和歌颂,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外在形象,歌颂了江南橘之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有其理的内在品德。橘树的形象和品德实际是诗人形象与精神人格的自况。正是因为这一独特的贡献,宋代的刘辰翁称誉屈原为干古“咏物之祖”。
5、《招魂》是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
请巫为楚王招魂或自招生魂(另有宋玉为屈原招魂说)。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外陈四方之恶,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等内崇楚国之美,以招楚怀王的亡魂,乱辞以“朱明承夜分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抒发哀思,其中更融入深厚的爱国热情。
综上,屈原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它是继为群众性集体合作的《诗经》之后,首次由个人创作而完成的一组伟大诗篇;屈原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包括个人的理想、遭遇与痛苦,给其诗作打上了鲜明的个人烙印。神话的思维和楚人的信仰交错融合,培育了楚先民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浪漫精神和唯美的修饰情怀。在楚先民的精神生活中,无论是天神、地衹或人鬼,都是兼有血肉情义、或缠绵或壮大,奇谲瑰丽,富有艺术魅力。作为最早的文学形式的神话,在楚地流传广远,影响深长。这为后来楚人文学创作上奠定了写实和浪漫幻想相结合的基础。屈原这批作品的问世,在中国先奉文学史上,楚国文学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由此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今天,我们用端午法定节日的方式来祭奠、缅怀这位中国的诗魂,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沾溉后世,泽非一代,那种不畏强权和坚守独立人格的节操,垂范中国历史士林,并形成一种优良的传统,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亦是对光辉优秀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彰显。
屈原在年被巴黎和平理事会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端午节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毋庙置疑地表明屈原和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