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云、曾秀英选编《节日节气诗》正文
花朝节七律—首
、登楼
(盛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律诗页。唐三全译页。唐典页。杜甫集页。杜甫诗选页。咏物诗选64页,第八句为“日暮聊为梁父吟”。
杜甫,见首七律《立春》简介。
唐代宗广德二年()春作于成都。历代诗评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为“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清代沈德潜评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风格沉郁顿挫,格律严谨,容量极大。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一样,都是反衬手法。一二句因果倒转,起势突兀。三四句分别写空间、时间之阔大,境界悠远,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五六句为流水对,飞动流走。议论天下大事,于焦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七八句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读后令人荡气回肠。
“后主还祠庙”,刘禅尚有祠庙受后人祭祀,暗喻唐代宗并未作亡国之君,真是“朝廷终不改”;但唐代宗能不能使唐王朝中兴,避免重蹈刘禅覆辙?实在是令人担忧的。所以紧接着说“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只能像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借诗遣怀了。杜甫诗歌用意之深,非细品不能知!
花朝节前后,百花盛开,许多诗人仅仅是咏叹鲜花之美,鲜有家国之思。此诗不一定作于花朝节这一天,但是几乎可以确定为花朝节诗歌中的绝唱,压卷之作。
花朝节祭拜
花朝节焚香
百花仙子
百花迎春
花近高楼伤客心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典页。作品选中二册页。风景诗页。历代风景诗84页。齐治平、孔镜清撰《陆游》(上海古籍出版社年6月第1版,下文简称陆游)93页。宋诗选注页。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7页)。朱东润选注《陆游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0月新一版)98页。陆游选集页。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页。最美的节气诗词(春)26页。宋诗选页。
陆游,见首《己酉元日》简介。
广泛传诵的名作。体现诗人壮志难酬、百无聊赖的心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写得清新隽永,尤为著名。绵绵春雨如诗人的不绝愁绪,听雨暗示其彻夜难眠;杏花开放,暗示春已深矣,时不我待。诗人用明媚的春光,反衬自己的郁闷与惆怅。五六句写客居京华,练字品茶,表面上闲适恬静,实际上蕴含着无限感慨与牢骚。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作于临安。陆游时年62岁。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诗人志在收复失地,为国家作一翻轰轰烈烈的大事,严州知州的职位与他的素志不合。素衣,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典:“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素衣变成黑衣,暗喻环境险恶!
陆游此年有七律《书愤》之作,应在此诗之前。故《书愤》一诗写得悲愤慷慨,到写《临安》一诗时,感情已经显得平淡多了。
“二月杏花八月桂”,杏花盛开时,正是花朝节前后。
南宋临安古街
南宋临安御街
雨中的杭州民居
小楼一夜听春雨
杏花
杏花
深巷明朝卖杏花
、寄李儋元锡
(中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唐三全译页。千家诗页。唐典页。
韦应物(—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称,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见唐典页,小传中一册页。
此诗广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内心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难伸的典型心情。尤其是五六句,深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跫溪诗话》)作者思想品格高尚,故此诗句思想性比较强。至于艺术性,即意思表现和语言技巧,此诗并无突出的特点。由此再次证明,诗歌创作,思想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艺术性是第二位的,不可本末倒置。
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建中五年()春作此诗。系韦晚年作品。李儋,字元锡,当时任殿中侍御史,韦的好友,曾托人问讯。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花朝节祭拜
花朝节祭拜
花朝节祭拜(敬酒酹花神)
、途中见杏花
(晚唐)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唐典页。
吴融,见首《春雨》简介。
杏花开在二月,花红而艳,花期较长,惹人注目。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愁绪,写下此诗。此诗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一二句)、流离之感(三四句)、身世之悲(五六句)、故国之思(七八句),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委婉细腻,风格凄冷清疏。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知是否受到此诗启发?此外,宋诗选注页还列举了陆游、张良臣、温庭筠、吴融、李建勋等人关于“杏花出墙”的诗句作为佐证,可以参看。
一枝红艳出墙头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山寺律僧画兰竹图
(中唐)牟融
偶来绝顶兴无穷,独有山僧笔最工。
绿径日长袁户在,紫荃秋晚谢庭空。
离花影度湘江月,遗佩香生洛浦风。
欲结岁寒盟不去,忘机相对画图中。
咏兰37页。
牟融(生卒年不详),中唐诗人。唐顺宗永贞年间在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见咏兰37页。
题画诗。诗人在山寺看到一位高僧画的兰竹图,赞叹不已。颔联、颈联连用四个典故。袁户、谢庭,都是一代豪门,此处用来比喻兰花之高贵;湘妃、洛神,用来比喻兰花之美丽和纯洁。兰花、竹子,都是花草中的君子,诗人赞美她们,不仅扣题,而且也暗示自己的情操与兰竹一致,显得含蓄隽永。
袁户,指东汉末年的袁绍、袁术,他们是当世的豪门望族。谢庭,指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他们或为宰相,或为将军,都是当世的大官僚。湘江,此处暗用湘君的典故。湘君,湘水之神,即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二篇所咏之人物。传说大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追寻至湘江,投水而死,遂为湘水之神(参见作品选上一册页注解)。洛浦,此处暗用洛水之神的典故。相传伏羲女宓妃溺死于洛水,遂为洛水之神。曹植《洛神赋》即咏其事(参见作品选上二册页注解)。
紫荃秋晚谢庭空
遗佩香生洛浦风
、兰花
(南宋)刘宰
闻说吾家又一种,移来远自剑津湾。
叶如壮士冲冠发,花带癯仙辟谷颜。
行辈合推梅以上,交游多在菊之间。
平生我亦好修者,乞取幽兰镇小山。
咏兰页。
刘宰(生卒年不详),字平国,金坛(今江苏句容)人。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士。曾任职州县,后辞归,隐居三十余年,卒谥文清。有《漫塘文集》。见咏兰页。
首尾两联,平铺直叙,效果一般。中间两联,可谓咏兰佳构。叶如壮士冲冠发,比喻极有力度;花带癯仙辟谷颜,比喻极为传神。对仗也很工整。颈联将兰花与梅、菊并论,是在强调兰花的品位,体现诗人对兰花的推崇。
此诗构思、立意很有特色。一般之作,常常为兰花生于幽谷、无人赏识而鸣不平(下面唐彦谦《兰》、崔涂《幽兰》即为两个例子——当然,这两首写得还可以);此诗却正面赞扬兰花,充满蓬勃向上的朝气,令人耳目一新。这在古代咏兰诗中,是十分难得的。
当然,剑津,癯仙,辟谷,小山,均为难懂之词,显得有些晦涩,不太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诗的流通和普及。剑津,水名,即今建溪,在福建南平。癯仙,骨姿清瘦的仙人。辟谷,道家方士宣扬的一种神仙入道之术,要求不食五谷,只行导引之术。小山,其意义不详。
移来远自剑津湾
叶如壮士冲冠发
此处是否还有咏兰七律较佳之作?可以附注一两首,以广见闻。可惜暂未发现!
陈锦云、曾秀英选编,年1月16日于瓷都德化
花朝节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