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写橘颂的目的是为了嘉礼写心,借橘明志。屈原一向以香花芳草作吟咏的对象,在《橘颂》中偏偏赞美橘树,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屈原在橘树身上寄寓了自己对于一些美好品德的向往。《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写此诗时屈原在政治上还没有受到楚国贵族守旧势力的诬陷和打击。他以很大的热情追求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的前途满怀着希望,想为祖国做一番事业,成为一个有高尚节操的人。所以,屈原在《橘颂》中所表现的情调是高昂的,风格是明快的。可以说,《橘颂》之于屈原,是从他的生命中萌发出的一篇诗歌。对家国的热爱,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立志要辅佐楚怀王,做一个贤能之士,为了“美政”理想而探索不息。
《橘颂》全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注释
嘉:美好。
服:适应,习惯。
受命:领受天命。
深固:根深柢固。
徙:迁移。
壹志:心志专一。
纷:形容花叶茂盛的样子。
文章:指橘皮的花纹色彩。
烂:很有光彩的样子。
精色:鲜明的皮色。
内白:内瓤清白净洁。
嗟:赞叹词。
尔:你。这里指橘树。
廓:这里指胸怀旷达。
横而不流:这句以驾舟横渡不随流而下,比喻为人处世能特立独行。
梗:正直。
理:纹理。
师长:以之为师长。
伯夷:殷末义士,周灭殷后,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译文
你天地孕育的橘树哟,生来就适应这方水土。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你扎根深固难以迁移,立志是多么地专一。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青的黄的错杂相映,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你外色精纯内瓤洁白,正如堪托大任的君子。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你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你扎根深固难以移徙,开阔的胸怀无所欲求。你疏远浊世超然自立,横耸而出决不俯从俗流。
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
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你秉性善良从不放纵,坚挺的枝干纹理清纯。
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你的品行堪比伯夷,将永远是我立身的榜样。
作品赏析
第一部分前十六句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第二部分后诗十六句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橘树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本诗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
创作背景
《九章·橘颂》当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学者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的说法)。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省秭归县,一说湖北荆州纪南)。自称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