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梅说古代天文历法古籍中的北斗北极

今天就和大家介绍古籍中的北斗北极星。

由于我国的纬度较高,看拱极星的运动特别显著,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北斗和北极星的观察,在古代典籍诗文中于是就有许多和它们有关的描述和典故。

北斗有星七颗,依次名为天枢、天漩、天班、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北斗星形如舀酒之斗或羹斗,故称。《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洪兴祖补注:“此以北斗喻酒器者,大之也。,有人认为作为量器的升斗之“斗”是没有柄的,就认为古代的斗也是没有柄的,其实不然,不但出土的实物古斗有柄,就是金文、甲骨文中的“斗”字也有柄.北斗又形如舀东西用的勺子,所以今人又呼为“勺子星”。但有人认为“(北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叫斗魁”,则误,因勺子皆有柄,北斗全形如勺,前四星仅如“勺子头”耳。后三星组成斗柄。亦称“斗构”.《说文》:“魁,羹斗也。”段注:“抒羹之勺也,魁头大而柄长。北斗七星,魁方柄曲,魁象首,构象柄也。”值得注意的是构应读为biao,作斗柄讲不能读为shao,有的小书介绍北斗成“斗(或构)形”,后三星“组成斗柄,称作钓”.前者应读为shao。,后者应读为biao,小书未予辨明。斗钓亦作“斗标”。《春秋运斗枢》:“北斗七星,……第五至第七为标。”唐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宏农尚书幕》诗:“少减东城饮,时看北斗构。”标者,末也。斗魁有天漩、天矶二星,合称“漩矶”,因以“玻矶”代指斗魁。

《说文》

《楚辞·王逸九思·怨上》:“谣吟兮中壁,上察兮漩矶。”洪兴祖补注:“北斗魁四星为漩巩。”新《辞源》释“漩巩”为“星名。指北斗魁第四星”,是错误的。北斗第四星为天权,此乃以“漩矶”代指斗魁四星。宋范成大《寓直玉堂拜赐御酒》诗:“近瞻北斗漩现次,犹梦西山翠碧堆。”此“漩矶”亦指斗魁。次者,位也。“漩矶次”者,比喻京城帝王所居。斗魁以下六星,两两相比为三台,因以喻指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唐杜甫《赠韦七赞善》诗:“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又《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数见铭钟鼎,真宜法斗魁。”斗柄有时又以其中的“玉衡”代指.《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所以北斗七星有时又称作“漩矶玉衡”.也简称作“斗衡”或“衡”。唐韩鄂《岁时纪丽·正月》:“雁序南回,斗衡东指。”《文选·鲍照(玩月城西门察中》》:“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李周翰注:“衡,北斗也;汉,天河也。”

因北斗有星七颗,故又称之为“七星”。唐李白《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赴上都序》:“剑有隐而气冲七星。”本句化用“剑气冲斗牛”之典(见《晋书·张华传》),但“气冲斗牛”之斗指南斗六星,此处则指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又名“七耀”或“七耀”.店王勃《益州夫子庙碑》:“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暇于中阶。”因北斗七星明朗如珠玉,故还称作“珠斗、“玉斗”。唐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诗:“乏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因为在北半球的人看来,北斗星在全天星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常用“星斗”一词泛指众星。

《益州夫子庙碑》

《晋书·元帝纪论》:“星斗呈祥,金陵表庆。”店韦庄《江城子》词:“角声鸣咽,星斗渐微茫.”但有时“星斗”一词也特指北斗.未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词:“乌鸽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北斗七星和争佐代早又称之为“九从”、“九英”、“九魅”。《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讯九魅与六中{,。”洪兴祖补注:“魅者祈,断生名也。北斗七星,辅一星在第六星旁,又招摇一星在北半钓端。”清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七认为“魅”为“魁”之误。三国魏阮籍《清思从》:“袭九英之暇精兮,佩瑶光以发徽。”《楚辞·九辩》章句:“天有九星.以正巩衡;地有九州,以成万邦。”新《辞源》以《家问·天元纪大论》中遁甲式法所用之九星为北斗九星,误.据《春秋运斗枢》:“瑶光散而为乌。”瑶光为北斗第七星,巫者因把乌鸦曲意附会成北斗神君的使者,称为“北斗使”。唐白居易《和大嘴乌》诗:“阴作北斗使,能为人吉凶。”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