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杏花的五首古诗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index_237.html
繁花似锦

阴历二月,百花争艳,竞相夺彩,而杏花,堪称里面“最靓的仔”,大片大片的杏花,深受人们的喜爱,是踏春游玩的好去处,故此阴历二月也称“杏月”。当年孔夫子便是在一片杏林里,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包括孔门十哲在内的三千弟子。想想那个场景,阵阵花香随风暗袭,伴随着郎朗读书声、辩论声,难怪孔子的门徒优秀的那么多呢,而且我们现在还用“杏坛”一词指代教育界呢(“杏林”则是代表医学特别是中医中药界)。杏花花朵整体白里透红,粉嫩而娇媚,“如你的羞怯似醉”,是对怀春少女最好的映衬。“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宋·杨万里《芗林五十咏·文杏坞》)杏花在其花期,颜色有一个变换的过程,从红转粉,再由粉转白,犹如一个等待情郎的少女心情,由慕情、期待到疑惑的过程。“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言笑晏晏”,同一朵花,却有不同的颜色;同一个人,却有不同的心情。

杏花花骨朵

杏花是文人的宠儿,古代描写杏花的诗词很多,我们选取五首,加上个人的理解,共同欣赏。(一)唐·吴融《杏花》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吴融生活在晚唐,当时政治黑暗,藩镇割据,诗人身在官场,却也无力改变现状。这首诗对杏花的态度是一种爱怜,红时愁煞人,粉时惹叹息。这并非由于杏花自己的轻薄,而是万物争春下,众物对杏花的嫉妒,桃红李白虽妖娆,莫如杏花不施粉黛,天然有朱粉,所以它们不得不承认杏花最娇。诗人想要像庄周梦蝶一样,在梦里围着杏花翩翩起舞,守护者它。

村边杏花白

(二)唐·薛能《杏花》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薛能是晚唐官员,颇为自负,喜欢和人唱反调,与人交往,多嘲讽少褒奖,最终在“黄巢之乱”中全家被叛军所害。对于大家都很喜爱的杏花,薛能同样要标新立异,发表一番“高见”。在这首诗中,杏花成了风流的代名词,宛如一个青楼女子,站在春风中笑个不休,如果你对她付出真心,终究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痴心换情深”?不存在的。薛才子的这首诗可谓是开了个坏头,之后的文人多有以杏花比喻风流女子的,杏花真是无故躺枪,你们为情所伤,却来拿杏花发牢骚,何必呢?何苦呢?单单欣赏杏花之美,岂不美哉?当然,这首诗的开头四个字“活色生香”,已经成为了成语。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唐·韦庄《闻春鸟》云晴春鸟满江村,还似长安旧日闻。红杏花前应笑我,我今憔悴亦羞君。韦庄前大半生,屡试不第,颇为坎坷,还不幸成为黄巢叛军占领长安的亲历者,由此写下了轰动一时的《秦妇吟》,并阴差阳错的隔了千年才让大家重新欣赏到,甚是传奇。这首诗应当写作于黄巢之乱之前,考场屡屡失意的诗人,在一个晴朗的春天里,看到满村的鸟儿,依稀与自己到长安赶考时的场景相似,不过心境却是大不相同。毕竟在长安时还是有所憧憬的,可现在身在灿烂的红杏前,又是风和日丽的天气,却感觉这些鸟儿肯定会嘲笑自己的憔悴不堪,而自己的这种状态,估计鸟儿看了也是大煞风景,满村杏花开放,多么美好的景象,却要出现那个憔悴、失意的人,真是双方都尴尬。说起来,这种尴尬是杏花带来的,谁让它那么娇媚、那么活泼、那么生机盎然呢?等韦庄去了成都,时来运转,成为前蜀开国元勋,荣华富贵加身时,不知道他还记得“那些花儿”吗?它们都老了吧?它们去哪里呀?我们已经被风吹散,飘落到天涯。

沾衣欲湿杏花雨

(四)宋·朱淑真《杏花》浅注胭脂剪绛绡,独将妖艳冠花曹。春心自得东君意,远胜玄都观里桃。朱淑真是宋代才女,与李清照堪称双璧,可惜遇人不淑,婚姻生活不如意。在她的笔下,杏花犹如浅浅的涂抹一层胭脂,又薄如红色丝绢(绛绡),如此便冠绝群芳。杏花最为太阳神(东君,出自屈原作品《九歌》)所钟爱,刘禹锡曾两度观赏的玄都观里的桃花,远不及杏花啊。也许幽栖居士(朱淑真号),是在以杏花比喻自己,美貌与才华并存。

杏花以繁为佳

(五)明·唐寅《题画四首》其一绿水红桥夹杏花,数间茅屋似仙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唐寅因牵涉科举舞弊案后,仕途之路被断绝,以诗词、字画自娱。这首诗是题在画轴上的,山间小溪,碧波荡漾,山里自然不可能有红桥,而是因为春风吹落杏花,飘到小桥上,看上就像是“红”桥一般。杏花树旁,是几间茅屋,在唐寅看来,主人家住在这里,便似住在洞天福地的神仙一样了。绿水、红桥、杏花开,主人何不拿出珍藏的美酒,与客人一边赏花一边饮用?放心,咱兜里有钱,这次断断不会赊欠的。

《杏花茅屋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PS:杏花不仅我们中国人喜爱,或者说不仅诗人们喜爱,欧洲最知名的印象派画家文森特·范·梵高(vincentvangogh),也画有一副《杏花》,时间是年2月,这幅画是作为礼物,送给画家即将出生的侄子,研究生他弟弟的儿子。为了表达对梵高的爱,弟弟、弟媳特意决定,给孩子起名为文森特(即梵高的名字),这是西方人特有的爱意表达方式。

梵高《杏花》,阿姆斯特丹博物馆

韶光易逝,好花不常开,莫待无花空折枝,现在就走去与杏花邂逅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