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诞生以后的数百年间,中国诗歌艺术止步不前,并没有旷世绝代的诗集诞生,只是偶有一些零星的诗歌作品散落在当时的典籍之中。直到战国后期,在强调个人思想表达的时代背景下,东方大国楚国诞生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深受楚国民歌的影响,并且与屈原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屈原这个伟大的诗人,就不会有楚辞的源起。屈原以超凡脱俗的大手笔,以一人之力,影响了千古以降的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独具一格的诗歌领地,为沉寂了数百年的中国诗坛注入了新的强心剂。屈原本是楚国贵族,曾在楚国担任左徒的职位,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副总理。后来因遭到谗言攻击而被楚王流放,大概在其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离骚》对楚国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寄托了希冀借助真理的力量改变国家及个人命运的理想,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烈喟叹。然而屈原的理想主义终究还是败在了残酷的现实之中,昏乱的楚国被秦国攻灭,听闻故国首都被破的消息,愤懑的屈原投江自尽,留给后人无数的悲情。《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楚辞作品共25篇,鲁迅高度赞扬了其作品,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空前绝后的代表作即人们耳熟能详的《离骚》,洋洋洒洒数千言,行文突破了中国以往四言诗的束缚,杂以五言、七言,成为后世五、七言诗歌的先声。
从《诗经》开始,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开始寻找一种“乐土”,“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人们希冀自残酷的现实世界中逃离,在公正平等的“乐土”中生存。
《离骚》继承了这种思想,屈原在诗文中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为了心目中“美政”所在,而左冲右突,周行十方。
屈原最终找到了“乐土”的所在吗?从历史来看,他是失败了,所以才会有投江而死的悲壮结局。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屈原守住了内心所遵循的“道”,既然污浊的世道不可与之共存,不如“以身殉道”,因为对屈原来说,生死事小,秉承大道为大,与其苟活于世,不如殉道而死。
《离骚》文(节选):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离骚》二字之义,古往今来,学者众说纷繁,一般认为,离即远离、疏远,隐含屈原因小人谗言而被楚国国君疏离之意,骚即牢骚、忧怨,离骚大概就是满含忧愁的词意。
《离骚》是楚辞开山之作,对中国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被很多人认为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
屈原所著《天问》篇,也是古今一大奇文,通篇以有问无答的问句形式,对天地起源、人类起源、历史兴衰进行发问。
有人考据,《天问》一文中,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当时人们现实所遭遇的疑难,多有涉及。
所提之问题,包罗万象,有些则是古人无解的宇宙之谜,如天地人类的肇始,今天的科学家仍然给不出精准的答案。
还有一些涉及历史的问题,对于涉及到国家兴亡的事件,屈原多多少少有明知故问的情态,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楚国政治混乱,屈原想以此规劝楚国执政者的缘故。
清人曾评价《天问》是“真可谓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今时今日我国对于行星的探索计划,即以“天问”命名,譬如探测火星的“天问一号”。
《天问》虽是一大奇文,但多用四言句,又多历史之典故,这些典故时至今日,或已经失传,因此通篇文章佶屈聱牙,古奥异常,一直以来人们对它的解读都不尽相同。
《天问》(节选):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屈原之后,楚辞又有宋玉、景差、唐勒等人继之而作,他们之中又以宋玉影响最高,他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人墨客悲秋的先河。后世一般将他和屈原相提并论,《文心雕龙》里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杜甫也有诗曰: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又见秋日萧瑟而赋诗: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宋玉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比之屈原,虽然稍逊一筹,但放在大历史之中,仍然不失为一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赋比辞高,《高唐赋》中杜撰楚王与女神巫山相会,《神女赋》中对女性的描写,《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对后来的汉赋创作及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九辩》(节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楚辞作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它的遗韵久传不绝。汉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赋就是楚辞最直接的继承者,一直到今天,人们都将辞赋相提并论。与楚辞相类的汉赋,一直流传到南北朝时期,仍然以俳赋、律赋的形式称雄文坛,直至盛唐时期,在众多惊才绝艳的唐诗作者影响之下,文人创作长篇大论的辞赋传统才渐渐衰落下去。
参考书目:先秦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