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一首夜半乐,杳杳神京路,断鸿声

《夜半乐》

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柳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渡万壑千岩

这是柳永浪迹浙江时候写的词,词分三叠,第一叠中就隐藏着很多相关浙江(越地)的典故。比如“乘兴离江渚”,这是用了《世说新语·任诞》中王子献的典故,据说王子献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时候,前往刻县(今浙江嵊州)拜访戴安道,可是才到门前,突然打道回府,旁人问他缘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再比如“万壑千岩”,典出《世说新语·言语篇》,顾长康赞会稽(今浙江绍兴)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越溪”,浙江有很多条江都以溪为名,比如若耶溪、刻溪,等等。“怒涛”,典出枚乘《七发》中描摹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曲江的浪涛,有“突怒而无畏“如震如怒“发怒座沓”等句。

乘兴离江渚

“樵风”是用郑弘请神人在若耶溪上给他好风运樵的典故。这些典故几乎贯穿第一叠始终,一直扣紧越地,但不唯不觉突兀,反而别显情趣。第一叠是写词人的旅程,他在“冻云黯淡天气”的时候,乘坐一叶小舟,乘兴离开岸边,沿着某条越地的江流而下,等到浪涛渐平,好风忽起,他听到江上商旅们互相呼唤,于是船只顺风顺水,很轻快地到达了“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江口,这个地名比较古怪,因为毫无越地特色,倘要考究其典故,《楚辞·九歌》中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向来作为离愁意象,而与越地无涉。其实,词人在这里是故意埋了一个伏笔。

南面的江口

第二叠写词人望向岸边,眼中所见。首先是岸上,有“酒施“烟村”“霜树”;然后是江上,“渔人鸣榔归去”;接着再岸边,水中是“败荷零落”,岸上是“衰杨掩映”。在词人笔下,任何景物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而这几种景物的感情色彩则可分为两类,前一类是乡野之趣,是平和舒适的,后一类“数行霜树”“败荷零落,衰杨掩映”是比较苍凉的。为什么在“冻云黯淡天气”很久以后,在平和舒适后突然写到苍凉呢?其实这也是一个伏笔。

苍凉

因为词人随即就写到,他看见岸上有三三两两的浣纱女子(西施浣纱,千古美谈,所以浣纱也带有浓厚的越地特色),她们一边羞怯地躲避着行人,一边互相欢笑低语。这是一幅美丽的活泼的青春景象,但是随即就引发了词人激烈的情感,而那两个伏笔,也就此得到落实。见到这些活泼的青春少女(“见此”),词人不禁怀想起远方的爱人来了。都怪自己轻易地离家,离别了爱人来江湖飘零啊,已到岁暮,难以还家,反复叮咛的期约要如何才能达成呢?所以前面会用“南浦”,会描写岸上苍凉的景象,都是为了这一刻情感的突发。

青春景象

情感激发的同时,再度情景交融,词人模糊的泪眼望向长天,只见已逐渐暗下来的长空寥廓无际,中有一头孤雁缓缓飞过,凄楚的鸣叫声逐渐远去。词人自己就如同这孤雁一般,也怀着失群的伤痛,离家越来越远………此词一、二叠写事,写景,第三叠写情,层次分明,线索流畅。而且前面近乎平铺直叙,节奏舒缓,第三叠情感突然激越,节奏急促,也正符合曲调“中段雍容不迫,后段声拍转促”的要求。

孤雁

有人论说第三叠所怀想的,当是两人,前面“惨离怀”是想妻子,后面“凝泪眼”是想情人,因为词人出游在外,不可能携带家眷,也不可能把妻子安置在汴梁,所以“杏杏神京路”是思第二人。然而诗歌本是高度凝练,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脱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形式,正不必胶柱鼓瑟,强求每一句都合情合理。况且一词之中、一叠之中,甚至短短数句之中,分而思念两个客体,不觉得太过混乱了吗?不觉得会把原本的苍凉悲怀,破坏成一个大笑话吗?

参考资料:诗词鉴赏

本文乃“小苍读诗书”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