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市政协原副主席潘民中,市文史研究专家杨晓宇、王宝郑等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举行新发现鲁山犨城“屈原之寺”碑释读座谈会。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王三槐,县政协副主席、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邢春瑜出席了座谈会。
会上,专家们围绕新发现的犨城“屈原之寺”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释读,大家一致认为,该碑是我县屈原文化挖掘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对于传承保护并叫响我县屈原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邢春瑜在讲话中说,犨城“屈原之寺”碑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研究屈原文化,是我县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各位专家就该碑碑文及其发现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并形成了初步的释读意见,使我们深受启发。希望专家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找到更多的史证、物证,拓宽我们的思路,助力屈原文化研究持续向前推进。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措施对该碑进行保护,同时指导在犨城遗址开展大范围的普查,进一步挖掘犨城屈原文化相关物证,叫响我县屈原故里品牌。
寻访古碑
10月14日下午我们驱车赴鲁山县张官营镇前城村考察新发现的“屈原之寺”碑。
跟随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很快找到了屈原庙。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王三槐,县政协副主席、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邢春瑜,县文联主席袁占才、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石随欣先我们到达前程村。
石碑已立在屈原庙左侧,用铁丝束着,其右上角缺失,印痕尚新,碑上有些字漫漶不清,中间靠右的小字可辨认出“屈原之寺”的字样。
石随欣详细询问年长的村民关于古碑的发现情况:
据前城村刘书现(84岁)、李光明(80岁)、刘书芳(88岁)、刘庆瑞(84岁)等人的回忆,前城东庙关帝庙就是屈原庙,庙内供奉有屈原、延笃、关帝等神像,庙前有数通石碑,其中一块碑上有“屈原”字样。距庙西南10米有大柏树一棵,树茎有一米左右,树上向南伸出一枝像人胳膊粗的枯枝,树枝上挂有直径约2尺,高2.8尺的大铁钟一口,钟上有铭文。可惜此钟于年修白沙水库时被毁。
通过老人们的回忆,前城村干部群众在庙北50米处发现古碑一座,此碑在年经专家查看,或因存放环境恶劣,当时未注意到有关屈原的遗证。此次由刘金顶、崔广生、刘东伟、刘保山等人决定把所有古碑集中到原庙址前统一保管,在移动此碑时损毁了碑的右上角,年10月8日在整理擦试时突然发现“屈原”两字,热心人士刘保山、许国义向县文管部门电话反映。
获悉潘民中、杨晓宇等市里的专家过会儿就来察看碑刻,村民们把移动石碑的不小心弄掉的碎角也取了来,按照原来的位置放了上去,并由几个壮年人扶着。这样,一个几尽完整的石碑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婆婆指着依稀可辨的字念道:“什么未孟冬谷旦立,天干地支我还是懂些的,未指羊年……”
潘民中、杨晓宇等学者径直来到碑刻前,用放大镜看了又看,仔细端详那些看不真切的字,并嘱咐大家要保护好这块碑,联系文物局想办法修复,同时,把能确定的字描摹下来,不确定的字留空,先理清碑文的语义,碑文一定要拓印出来,他可以联系市里的专家做这项工作。
接下来,我们在前程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了发现“屈原之寺”碑讨论会,大家就碑文及其价值、古碑保护、犨城屈原文化遗迹深入发掘进行了探讨。其间,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教授黄崇浩发来 潘民中在研讨会上说,该碑的明显价值有三:
其一,犨城有屈原庙见于《后汉书·延笃传》的文献记载,而该碑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实物,使犨城有屈原庙的证据更完善更扎实。考据学有一条原则“孤证不立”,就是说若仅凭《后汉书》一条材料来确认犨城有屈原庙,还不是那么有说服力的。现在好了,除了《后汉书》外,又有了这通碑的记载,可信度就立马提高了。
其二,《后汉书·延笃传》记载的是“犨城屈原庙”,该碑所称为“屈原之寺”,由屈原庙变为屈原寺肯定有一个历史过程,也就是说犨城祭祀屈原的建筑,不仅东汉时存在,而且在其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仍然存在着。
其三,从东汉时的屈原庙,到后来的“屈原之寺”,再到刻立此碑时回顾犨城过去有屈原之寺,说明历代犨城人对屈原遗迹的记忆是传承有序的。
屈原和犨城
屈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联合国推出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后汉书?延笃传》:“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也。……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大量方志记载:犨城为春秋时楚国城邑,东汉置犨县,属南阳郡。准确说,犨在鲁阳,即今我县张官营一带。中国屈原学会诸专家确证: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屈原庙的最早记载。而何以屈原庙最早建在鲁山,虽然不能肯定屈原是鲁山人,但祠庙与屈原生地关系非同一般,也就是说,屈原与鲁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犨城,春秋时期为楚国犨邑,今位于河南鲁山县张官营镇西约2.5公里,镇辖区内有犨东之战的古战场和犨城遗址。犨城屈原庙是见于正史记载的第一座供奉屈原的祠庙,屈原与犨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存于鲁山县张官营镇前程村的犨城屈原庙。
屈原庙内供奉的屈原、延笃像。
嘉庆元年(公元年),由北方考据学大家、原任山东博山县知县武亿和时任鲁山县知县董作栋担任总纂的《鲁山县志》编成。该书卷九《地理志·古迹》载:“屈原庙:《后汉书·延笃传》:延笃‘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另据《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延笃,字叔坚,南阳犨县人。……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可知东汉延笃在世时南阳郡犨县有屈原庙。
据《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属荆州,下辖“三十七城”,其中有“犨”,与“鲁阳”“堵阳”,前后连书。“鲁阳”今称鲁山县,“堵阳”乃今方城县,“犨”当距二者不远。问题是犨县地望具体在南阳郡什么位置?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称:“犨,前汉县,三国魏因,《晋志》因。”隋以后,作为政区的犨县之名消失,其地并入鲁山县。李贤为《后汉书》作注,于《延笃传》曰:“犨,音昌犹反,故城在汝州鲁山县东南也。屈原,楚大夫,抱忠贞而死。笃有志行文彩,故图其像而偶之焉。”
以鲁山县城为参照,犨县故城在“鲁山县东南”,东南多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河南汝州鲁山县》言:“犨城,县东南五十里。春秋时楚邑,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又《史记》:‘沛公与秦南阳守吕齮战于犨东。’汉置犨县,属南阳郡。建武初遣岑彭击荆州群贼,下犨、叶等十余城。晋初为犨县,属南阳国。”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清一统志》曰:“犨城故城今鲁山县东南五十五里。”年新修《鲁山县志》载:“犨城,春秋战国时建。地处今张官营乡前城北。遗址长米,宽约米。”今遗址之上及周边有前城村、后城村及紫金城村。犨城屈原庙就在此。
犨城为何而立屈原庙?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于《延笃传》“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下引周寿昌语曰:“案笃为南阳人,楚汉之际南阳属楚,故有屈原庙也。”此言以延笃故里犨城属南阳郡,而南阳郡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为楚国版图,因之得有屈原庙,固然有理,但未免失之于笼统。
若深究犨城得立屈原庙的原因,我意不外乎三:一犨城为屈原先人居地,因祖及孙立有屈原庙;二犨城为屈原后人居地,为尊祖敬宗而立屈原庙;三犨城有屈原遗迹,世人为纪念屈原而立屈原庙。
首先说犨城为屈原先人居地。众所周知,屈姓出于楚王族,楚武王熊通封子瑕于屈,瑕之子孙遂以屈为姓。屈氏多有在犨城周围地区任职者,这也为屈原先人居住犨城增添不少可能性。先人屈巫为申尹,称“申公巫臣”,申在今河南南阳。屈御寇为息尹,称息公,息在今河南息县。屈家人的事功也多立于犨城周围地区。屈御寇受楚成王之命,以申、息之师戍商密,抵御秦军的入侵,商密在今河南淅川。屈完受楚成王之命在召陵以理拒齐桓公的八国之师,订立“召陵之盟”,召陵在今河南漯河市。屈罢受楚平王之命“简东国之兵于召陵”。屈生受楚灵王之命,与令尹“如晋逆女。过郑,郑伯劳之于菟氏”,菟氏在今河南尉氏西北。屈原的这些先人有子孙留居犨城当不无可能。这里还应特别注意:屈建在任莫敖之后改任令尹,与伯州犁同朝为官,犨城就是伯州犁扩筑起来的。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年),令尹屈建率楚军灭舒鸠,将俘虏的舒鸠遗民迁至犨城北山,监视居住,使此山留下舒山之名。
其次说犨城为屈原后人居地。屈原沉江,其后人流落南方,有“一子一女”说、“二子”说、“三子”说、“四子”说等。《汉书·高祖本纪》及《娄敬传》载有“徙楚昭、屈、景三姓于关中,而北疆乃见楚姓。”这个“北疆”当指关中地,徙至关中的三姓人家,恐怕也只是巨族大户而已,大量的旁支别属仍会居于原地。
再来说犨城有屈原遗迹。据姜亮夫先生《屈原事迹续考》所列《屈子年表》记载,屈原曾两次出使齐国,往返必经犨城,在犨城驿馆住宿。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春王正月,公在楚。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陈侯、郑伯、许男送葬,至于西门外,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公还,及方城。”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鲁二国使节往返所走为方城道。而犨城为方城的外关,二者相距80里,正好是一站路程。犨城北滨滍水,是过河渡口所在。过了滍水,朝郏、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方向,便可直通鲁国、齐国。屈原作为国使,多次往返于犨城。犨城是滍水中游重镇,又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屈原此间寓居犨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迹可循。这些遗迹便成为后世建立屈原庙的依托。
以上内容选自潘民中《犨城屈原庙探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