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品读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绝笔诗怀

(宋)李公麟《九歌图》中的屈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农历四月或五月初到汨罗,闻得顷襄王同秦昭王会于有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的楚別都鄢,知楚国国运将不久长,遂选取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怀沙》应作于顷襄王十六年(前)农历五月初,为屈原的绝笔。

九章·怀沙

楚辭集注八卷辯證二卷後語六卷(宋)朱熹撰宋端平刻本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斫兮,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怀情抱质,独无正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赵逵夫解读

《史记·屈原列传》中收录了《怀沙》全诗,然后说:“遂自沉汩罗以死。”太史公论赞中又云:“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曾亲访屈原投江处,而以《怀沙》为屈原之绝笔,应是可靠的。故洪兴祖于本篇题下曰:“原所以死,见于此赋,故太史公独载之。”应该说,司马迁以来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正确的。屈原在被放江南之野十多年中,虽惦记着朝廷,但朝廷早忘记了他。事实上,他此次被放之后,对朝廷的具体事情了解也很有限,只是感到国家正在走向衰亡。他唯一寄予希望的,是垂沙之战以后愤而起事、开向楚南疆的庄蹻部队。屈原从怀王十年(前)起任左徒之职(据陆侃如《屈原年表》),即主张楚国先统一南方,希望以南方广大国土、民众和资源为基础,再统一全国。为此,他主张联齐抗秦,抑制秦国东向以强力吞并山东六国。屈原在楚怀王十年任左徒之职,当年楚国在广陵筑城,十一年(前)五国伐秦,十八年(前)起昭滑经营五年而灭越,都是屈原的这一战略思想的体现。但楚朝廷一些旧贵族为反对屈原在国内的政治改革,加之秦国的贿赂拉拢,他们在对外战略上也站在屈原的对立面。庄蹻本楚庄王之后,看来同昭滑一样,是赞同屈原的主张的。亲秦派鼓动楚齐开战,结果垂沙一战楚国大败,他们便诬陷主张联齐者,引起楚国上层的四分五裂。因屈原被召回以缓和局勢,庄蹻军队退到湘西,逐步向南。在这种情況下,屈原希望这支部队能开拓南土,为楚国将来的复兴与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两次沿沅水南行,其实都是追寻庄蹻南进的路线。诗题“怀沙”即怀想着垂沙之战造成的结果。(参拙文《庄蹻事迹与屈原晚期的经历》,收入其《屈原与他的时代》年版)谁能理解屈原的这一些想法?在当时真是“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垂沙之战的结果究竟怎样?谁能公正地评价庄蹻的行为?当时也是“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骛翔舞。”庄蹻起事之后,肯定会造成郢都社会秩序的混乱。那些亲秦的旧贵族们将他们统统看作强盗,可谓“同糅玉石今,一概而相量”。旧贵族眼界狭小,头脑固执,根本不能理解屈原的远大目标。屈原坚持前代圣贤的仁政思想,希望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但受到各种阻碍而难以成功。屈原仰慕古帝舜,仰慕建立了华夏统一王朝的夏禹、商汤。他之所以遭遇种种忧患而不改其志,便是因为心中永远存有舜、禹、汤这样安抚万邦、光被天下的圣君,愿意像他们手下的臣子那样为平息战乱、安定天下贡献一生。

本篇的开头说,诗人“汩徂南土”,在前四段对垂沙之战有关是非、结果的回忆之后,第四段说:“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这应是指作赋之时,即由湘水上游折而北行之初。

全诗并乱辞为五段,写出诗人的行动,记叙中有写景、抒情交融,很有诗意。中间三段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回忆当中隐约地反映出此前的一些历史事实和朝廷中的争论与斗争。因怕政敌将此作为进一步污蔑他的证据,其中有关垂沙之战及庄蹻的文字都比较含蓄,回避了具体的人名地名。第一段写这次远行的前一阶段,即沿沅水而南行;第五段写这次远行的后一阶段,即由湘水上游北行。因为首尾这两段的作用,使读者不感到议论过多,而且让读者感到在整个行程中,诗人一直处在悲愤、忧虑、失望几种情绪的交替之中,所以有很强的感染力。

乱辞是总结全文。诗人知道顷襄王完全抛弃了他,旧贵族攻击陷害他,很多人不理解他。他所寄的一线希望是庄蹻能在经营南方上有所作为,借以扭转局势,但也毫无消息。他决定北归。至于会遇到什么意想不到之事,也已做好最坏的打算,无所畏惧。诗人自己也没有想到,当他到了汨罗江边的时候,听到顷襄王竟与秦昭王会于有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的楚别都,也是楚故都鄢。诗人似乎预感到了国家即将覆亡的结局,因而选择了楚民族历来十分重视的五月五日这个布香草、除虫瘴、讲求清洁之日,投汨罗江而死。

《怀沙》在形式上同屈原的其他几篇骚体之作有明显的不同。与早期之作《橘颂》的差异可以不谈,同《离骚》与《惜诵》等六篇的差别就很明显。骚体诗不计“兮”字一般是六言,句中第四个字为虚字(即所谓“虚字腰”)。但《怀沙》大部分是四言,没有虚字腰;少数五言,句中第三字为虚字腰,个别六言,一句七言,在形式上接近《橘颂》和《九歌》。这是屈原晚期在沅湘一带生活十多年之后创作上又向经典、向民间回归的表现:他所创造的骚体本身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吸收北方诵诗的经验而成的。这一回归似乎体现出一种对早年的回顾与留恋。这大概也是他临终前心态的一种反映。

本文选自赵逵夫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楚辞》,标题为编者所加。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

吴学武监制

隋阳审核

弘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10.html